Gloria Chung:沒有 Hello 的世界

A+A-
半路咖啡於旺角的新店融入了五金元素,呼應附近的五金鄰舍。

坐困愁城已經好幾個星期,總得出外走走,舒展一下。

記得新年前我去過旺角的新「商場」—— 618 上海街,地下的馬來西亞餐廳蘇媽.蘇媽(黃)的晚飯很不錯,招呼也很好,在大廈內走了一圈,看到有很多不錯的店舖,決意日間營業的時候再來過。

618 上海街,並不止上海街 618 號,而是市建局重建旺角上海街 600 至 626 號共 14 幢唐樓,現在改建為文青一條街,幾棟古蹟,變為小商場,有各式各樣的本地小店、餐廳、展覽場地,從室內外所見,二級歷史建築文物的細節都保留了,麻石柱、廣告招牌都是原裝版本,感覺不錯,有點像去了台灣的文創區,而且店舖的選擇也很好,有本地古著老店美華、古靈精怪的文化屋雜貨店、道具屋常常集品、賣香港雜貨的黑地、清新籐器選物店 GOD DAG 好日等等,我在平日的下午到訪,人流不多,日光充足,店舖的裝潢、貨品、氣氛也很對辦,好些陶藝品、小物,都是水平之上,荷包蠢蠢欲動,但購物精如我,最後一條毛也沒有買,因為行過所有舖頭,沒。有。一。個。店。員。打。招。呼。

半路咖啡於店面貼上生果牌,充滿社區人情味。

是的,沒有一間店舖的店員講一句:「歡迎光臨」,Hello,或者「隨便睇,隨便揀」,大多是低頭看手機或電腦,做自己的事情(沖咖啡),而且因為大家都戴了口罩,看起來更 Cool,我有點不好意思,是我打擾了他們嗎?也許這些小店,東主是陶藝師同時又是 Marketing 和清潔,一腳踢還要顧店,怎可要求他們講句 Hello?或許香港顧客好差勁,常常齋睇唔買,所以他們已經很麻木不想招呼?還是要扮型扮 Cool?

我想這些小店的店主,都會周遊列國,一定曾經被台灣文青小店溫暖過,和倫敦的店員聊個不停,雖然言語不通,也在福岡的店感到被照料,才會有開店的想法;這些小店的店主,也一定對自己的產品滿有熱情,希望推廣給有緣人,才想開實體店,跟顧客交流?我去看看這些店的 Facebook,都感受到老闆的夢想,怎麼現實情況是如此冷漠呢?

當網上購物大流行,實體店的功能不再只是賣貨,而是體驗,從環境裝修氛圍說品牌故事,從店員待客了解品牌的理念、產品的背景,顧客才有足夠資料去買東西呀。連 Hello 也不說一聲,顧客來到,沒有交流,當然覺得只是來參觀而已,怎會買東西?網店變實體店,問題在於店家不懂得當面賣貨,叫他在 Facebook 洋洋灑灑寫 500 字賣一個木櫃,沒有問題,當面招待,就完全 Hang 機。我是愛之深,責之切,希望小店愈做愈好,我們不用再捱連鎖悶店,但是,唔好意思,我樓下間七仔的阿姐店員都 Sweet 過你哋,開文青店,有性格不代表要趕客。

走出 618 上海街,我行到豉油街 6 號,拜訪半路咖啡的新店,真是舒一口悶氣,老闆 Tommy 和店員都是有心的人,他們會跟每位顧客聊聊天,講講店的故事(新店融入了五金元素,呼應鄰舍的五金店),傳遞社區人情的理念,知行合一,活化的彈弓床、叫人會心微笑的生果牌、偶爾和街角的婆婆傾計,坐了一會,聊了一刻,馬上感到店的溫度,我建議所有迷途的文青店主,來取點火,帶回店內,繼續溫暖人心。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