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繼南韓、伊朗、意大利淪陷後,西方多個國家隨時成為下一個大爆發疫區,各地醫療專家預估最壞情況:英國 8 成國民或將受感染,逾 50 萬人病歿;美國則隨時有近 2 億人染病,過百萬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近來批評多國抗疫不力,究竟防疫措施有何準則?有兩大因素必須考慮在內:疫症傳播速度以及相應措施規模。
意大利由疫情爆發最初僅得 3 宗病例,到總理宣佈全國封城,感染人數破萬,中間相隔僅僅 18 日。減緩傳染速度至為關鍵,假如疫症一次性大爆發,或會引致當地醫療系統崩潰,令大部分感染人士無法得到適切治療,加劇染病死亡率。例如按中國官方統計數字,武漢大規模爆發疫症初期,醫院人滿為患無力收治,病毒死亡率就一度高達 5.8%,而全國平均只得 0.7%。傳染病學所謂「拉平感染曲線」(flatten the epidemiological curve)意即盡量延緩感染高峰,避免短期內大爆發。8 萬人同一時期感染,抑或逐批感染,當中分別尤關患者生死。
防疫方針主要分為「遏制」(containment)與「緩和」(mitigation)兩種方式。遏制政策包括追蹤病患、篩查懷疑病例、家居檢疫、強制隔離、封閉關口,通常用於疫症爆發初期,假設措施及時而規模夠廣,就能將疫情控制在遏制階段,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最近就批評歐盟過早放棄遏制而採取緩和措施。然而長期遏制成本甚大,追蹤每位病患就估計需要 100 小時的工作量。例如新加坡雖暫時能遏制疫情,但有專家指出,一旦當地感染個案持續增長,將會超出相關部門追蹤病患的行政能力,令疫情有機會失控。
當社區傳染爆發,出現無法被追溯至已知病例的個案,公共衛生方針就應轉為緩和,從社會政策協調著手,以盡量降低疫症規模及爭取時間(例如開發藥物或疫苗)為目的,譬如頒令更大規模的抗疫措施包括停課、停業、取消大型公眾活動等,續行遏制,同時通過「社會疏離」(social distancing),減少人流及社交接觸來防止疫情加劇,以及重新安排醫護人手和改建病房以應對新增個案。南韓實施緩和措施後,疫況已逐步減緩;英國與美國的疫況雖然未達到南韓的嚴重程度,但已有專家分別指出兩國遏制階段已經過去,現時只能採取緩和措施,意味當地無可避免將爆發社區傳染。
假如遏制與緩和均告失效,封鎖(lockdown)則是第三階段,以全方位限制出遊方式防止疫況惡化,包括強制或非強制隔離。封城代價巨大,中國和意大利已作出示範。有研究以數學模型推算出,武漢由 1 月尾封城起至 2 月中期間,減少輸出病例達 77%,反映封城防疫奏效;但亦有專家認為,單是社會疏離成本經已如此高昂,封城只會得不償失。不過封城屬最後一著,表示政府已無計可施,譬如意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倫巴底地區,醫院有 8 成病床用於武漢肺炎患者,深切治療部負荷超載,大量非緊急手術取消,加上醫護人手短缺,社會再承擔不起疫情進一步惡化,最後唯有訴諸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