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捕撈魚類?可以嘗試人造魚肉

A+A-

三文魚、魚子醬、龍蝦等海鮮食品一直都是人們的心頭好,但過度捕撈會使魚類數量驟減,破壞海洋生態。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WWF)統計,過去一個世紀,主要河流流域的野生鱘魚大減近 70%。大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還能怎樣挽救?繼人造牛肉之後,人們進一步研發人造海鮮食品,以代替捕撈。

研發人造魚肉技術

據聯合國報告顯示,有 3 分 1 的海洋魚群以不可持續的方式捕撈。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海洋與漁業研究教授 Daniel Pauly 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說:「簡而言之,魚的供應愈來愈少,而且此趨勢每年都在惡化。」他解釋:「也許幾個世紀以前,我們可以靠狩獵為生,但今時今日無法只靠狩獵,而捕魚就是狩獵。在 21 世紀狩獵去養活 100 億人口,是荒謬的概念。」

Finless Food 工作人員在實驗室內進行人造魚肉的培養工作。 圖片來源:Finless Foods/Facebook

為解決過度捕撈的問題,有人經營養殖場,亦有人嘗試在實驗室培育人造魚肉。初創公司 Finless foods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Michael Selden 說:「它有如一部 3D 打印機,但我們在打印魚肉。」該公司成功開發出相關技術,提取魚幹細胞,培育成能商業量產的可食用肉。幹細胞提取自動物胚胎及成體,而構造出的肌肉細胞可長成人們喜歡吃的魚類部位。

另一間初創公司 Wild Type 則研發人造三文魚肉。公司行政總裁 Justin Kolbeck 希望可以將「魚肉」定在合理價位。「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降低價格,甚至低於捕撈的三文魚。」Kolbeck 亦預想未來魚類愛好者,將會像肉食者(或肉類替代品)般有相似的選擇。他說:「從真肉,到植物肉,再到人造肉…… 不會只有一間公司成為贏家,而食品系統中將有更多選擇及更高透明度。」

開發新市場

新加坡公司 Shiok Meats 則開發人造甲殼動物,例如蝦肉。該公司提取少量真蝦的幹細胞,投入大型生物反應器,有如啤酒廠製造啤酒用的不銹鋼水箱,進行大量培育。該水箱保持一定的壓力及溫度,讓細胞浸泡於營養液體中,數個星期後,人造蝦肉便完成。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Sandhya Sriram 說:「這與屠宰動物所獲得的肉相同,但過程中並無屠殺動物。」該公司計劃於 2021 年推出人造蝦膠,先於本地售賣,再分銷至其他東亞國家。Sriram 表示,人造肉無需使用抗生素,且比傳統農業排放更少溫室氣體。她認為人造肉是「乾淨的肉」。

加拿大貴湖大學食品業務系副教授 Simon Somogyi 表示,雖然人造肉的碳足印比傳統蛋白質來源小,但過程仍需使用大量電能。而他認為人造魚肉比人造牛肉更有市場,因為「有鰭魚多數會製成絞肉,再做成炸魚條及魚肉漢堡等食物。人造魚肉就非常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