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就會沒經濟?有這想法的人太年輕了……

A+A-
武漢肺炎疫情嚴重,封城措施使美國經濟受創,多個州分因而發起「反封城」抗議活動。 圖片來源:路透社

為了對抗武漢肺炎,世界各國都實施非常嚴厲的封城措施,以確保國民維持社交距離。可是,無論外國的封城令,抑或是香港的限聚令,看起來都會損害經濟,有人就希望社會提早回復正常,總統杜林普亦希望解封多個州分。可是,有專家就認為抗疫與救經濟並非二元對立,要令經濟回復過來,就要拯救最多人命。

在 4 月初,美國一週就有超過 660 萬人首次申領失業援助,經濟情況令人憂慮,聖路易斯聯儲銀行總裁布拉德(James Bullard)就估計,失業率最高可達 30%。中國本季 GDP 亦錄得 6.8% 負增長,當然這只是官方的賬面數字。杜林普在 3 月 23 日明言,不能令「對策比問題本身來得更糟」(Let the cure be worse than the problem itself),簡單而言,就是「手術很成功,可是病人死掉了」。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 Casey Mulligan認為,醫護未有計算(封城)抗疫的社會和經濟成本,也沒有多少科學證據提出有關措施可以拯救多少人,認為停止經濟活動比不做任何東西更壞。

有專家則認為,要救經濟,封城抗疫才是長遠方法。美國政府官方推算,若果任由病毒肆虐,可能會奪去超過 200 萬美國公民性命。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研究訪問了多名美國經濟學家,當中 88% 認為在疫情受控前,政府在實施全面抗疫政策的同時,應容忍其帶來大規模的經濟收縮;而且 80% 受訪者表示過早取消封城措施,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原因很簡單,若果有數以百萬乃至千萬計的人命損傷,會大幅削弱一個經濟體的勞動力,長遠摧毀經濟活動。而且還要計算消費者信心的問題,若果疫情去到無可挽救的地步,人們以後對餐廳、航運等「高危」活動也會避之則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引述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 Michael Greenstone 一份報告指,社交距離限制可以拯救到 170 萬人,以公共行政學傳統的「統計生命價值」(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方法推算,他們能帶來的經濟收益約等於 8 兆美元,接近全美 GDP 的 3 分之 1。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經濟學家 Emil Verner 認為,眼前選擇只有實行高壓抗疫措施,一時的經濟衰退,將在日後逐漸回升;若疫情失控,則會徹底摧毀經濟。他近日研究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當時美國的工業生產萎縮 18%,但一些採取嚴厲防疫措施的地區,事後經濟復甦的速度更快。他比較了克里夫蘭市(Cleveland)和費城(Philadelphia),前者當年迅速關閉學校和禁止集會,費城則到疫情中段才行動,最後克里夫蘭死亡率遠低費城,每 10 萬人就少 300 人,而且第二年的經濟復甦也更強勢,1919 年增長達 5%,而費城就只有 2%。

Verner 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訪問時補充,今天全球的經濟結構無疑與當年大相逕庭,例如美國就由昔日工業大國,變成以服務業為主,可是當年的事例依然有一定參考性。因為武肺大流行帶來極大的破壞,他認為不能單看某一政策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而是要知道政策如何有效減輕疫情。為此,即使最保守的數據推算,也證明不了高壓抗疫會損害經濟,反而顯示其長遠有益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