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非建制傳媒「蘋果日報」數星期前「告急」,大股東黎智英拍短片指訂閱人數下跌,又因被北京打壓及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而缺乏廣告,經營困難,更表示自己已經支付超過 5 億港元支持報社。連日宣傳再加上多位名人作者力撐,訂閱人數有所回升,但和收支平衡仍有距離。
身邊有很多朋友支持「蘋果日報」,不希望它倒閉,令言論自由空間大幅收緊,而該報最近對警務處助理處長陶輝,涉嫌違反土地契約和無牌出租渡假屋的調查報道,也得到很多市民讚賞。但是他們對付費訂閱「蘋果日報」仍有不少疑問,主要是以下幾點:
訂閱「蘋果」的目的,正如其宣傳指出,是為了支持香港的新聞自由,但該報虧蝕的其中一個主因,是台灣業務出現問題。朋友質疑,為何要香港人付費補貼台蘋業務,台灣新聞很自由,不需要香港人「撐」。
既然訂閱「蘋果」是支持香港新聞自由,那為何報社仍然花大量資源於娛樂新聞、「狗仔隊」、副刊和「飲食男女」等範疇?朋友說,今天訂閱該報的人,大多希望資源用於民主運動文宣,揭露社會不公,大概沒有興趣看明星緋聞性感照。還有那些高 8 度尖叫式的蘋果動新聞,實在和當今年輕人和知識分子有點脫節。
更大的問題,是很多人想訂閱但未能登錄,網上系統錯漏百出,令人懷疑公司的管理模式。
現時「蘋果日報」訂戶超過 60 萬,年收費用超過 3 億。一個傳媒吸引了城市近 10 分 1 巿民付錢訂閱,仍未能生存,實在很難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