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緊急狀況裡的集體回憶

A+A-
海洋公園除了是主題公園外,在完美願景裡,它還是個海洋教育及保育中心。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香港海洋公園出現近年第 N 次盈警,要求政府注資,否則可能會倒閉。管理層大打感情牌,說公園成立超過半個世紀,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保住海洋公園就是保住大家的兒時回憶云云。

筆者想起 2006 年及 2007 年分別拆遷愛丁堡廣場碼頭與皇后碼頭的時候,民間也不乏以集體回憶之由,要求保留原址的聲音。但當時政府所帶動的輿論是「城市發展與集體回憶不能共存」,不少支持拆遷的人都是擁抱「甚麼都不許拆,社會怎可以發展,你看看中國(下刪千字)」的論調。

將帶有英國時代色彩的建築清除,固然是去殖的潛劇本。另外的因素是經濟利益,始終能賺錢的集體回憶才是好的回憶。那兩個碼頭能帶動的經濟收益甚微,加上本身就是政治不正確的存在,當然除之而後快;海洋公園作為老牌的主題公園,爛船也有三斤釘,旅遊景點的經濟可能性使它怎說也有點討論價值。尤其公園的目光早就放到大陸旅行團與自由行身上,香港人可有可無,「吸引大陸遊客」是最大的剩餘價值。

海洋公園當然不是個純粹的主題公園,在完美願景裡,它是個海洋教育及保育中心。從這點出發,公園的確是非常值得保留,尤其體現了香港作為海洋都市的特性,與海岸公園等自然文化遺產也存在互補關係。然而想像總是美好的,在一個討論機場跑道填海如何影響中華白海豚生態的議題上,會說出「海豚會自己懂得避開」的政府面前,無論生態抑或文化保育都不過是廢話。在保育之前,首要的任務其實是將這些高官人道毀滅。

海洋公園是值得保留的,正如筆者同樣認為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碼頭值得保留。為了保存一個海洋教育及保育中心,也是為了集體的回憶。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問的是「是誰的回憶」。如果答案是「香港人的回憶」,那麼這個答案必然是建立在「香港人還有未來」的前設上。問題是:我們還有嗎?

在處於緊急狀況的社會中討論集體回憶,是緣木求魚,也是道德綁架。對,我們很想拯救過去,但我們更想拯救當下。所謂「應否拯救海洋公園」的命題上,重點不是榨取回憶的剩餘價值,而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未來承接過去。只有香港人擁有屬於自己的社會,集體回憶才有討論的可能性。

沒有未來的回憶,只是搖椅上等死的老人在哼舊調,多優美的旋律也會隨死亡而曲終人散。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