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地為例,甚麼人才有資格掌管教育政策?

A+A-
今年 5 月,一批學生在試場內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DSE)。 圖片來源:May James/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香港教育界烽煙四起,先有特首林鄭月娥的「無掩雞籠」論,再有文憑試歷史科試題風波,及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更召開記者會要求考評局撤回試題,令不少人嘩然。有人質疑楊潤雄堂堂教育局長,子女卻是讀國際學校,中文博士歐陽偉豪更直言「教育是無掩雞籠,由一個沒有教師註冊證的會計師當教育局局長開始」。究竟,在其他地區,甚麼人才有資格掌管教育政策?

在傳統民主國家,尤其是議會制國家,政府全體內閣,包括教育大臣,通常由黨內重量級政客擔任。他們不一定是教育學的專家,例如英國教育大臣韋廉信(Gavin Williamson)讀社會科學,由郡議員做到下議院議員,更曾歷任保守黨首席黨鞭、英國國防大臣等要職。澳州教育部長丹特漢(Dan Tehan)出生於政治世家,父親曾是維多利亞州自由黨副主席,他自己亦是讀國際關係出身,為自由黨骨幹,當過退伍軍人部部長,到 2018 年成為教育部部長。有些人或會好奇,為甚麼不是由所屬範疇的專家當部長?其實政策即政治,政治能力比專業知識可能更重要。有學者就指出,政客一來有民意基礎,可以抵擋政治壓力,游說能力也更強,能確保得到議會大多數人支持。而且政客和專家可以分工,局方專家保障政策的質素,政客則爭取民眾和議會支持,互相配合。

可是,近年愈來愈多國家改由專家掌政,特別是經濟政策。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的 Marco Incerti指出,專家出任部長,能更快適應工作,特別在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他們可以憑藉專業知識和第一身經驗,作即時而準確的判斷。對於希臘、意大利等負債國,專家也可以藉著他們的行內聲望,游說國際機構。在一些總統制國家,如美國,總統任命內閣時有更大彈性,理想的話可以招攬同時具備專業和政治經驗的人入閣。美國教育部長 Betsy DeVos 就曾長時間在公立學校工作,更投入教育改革運動 30 年,是多個教育智庫和非牟利組織成員,但她同時做過密芝根共和黨主席。當然,即使她牌面資歷絕對勝任,但在任內也屢受左派攻擊,指她多次削減教育資源。

若英美澳三國離香港太遠,鄰近地區例子則有菲律賓、台灣和澳門。菲律賓教育部長布瑞奧內斯(Leonor Briones)是菲律賓知名的公共行政學者,畢生投入教育工作,更是菲律賓大學的榮休教授,以及曾擔任多間大學的管理層。台灣的教育部部長潘文忠的履歷同樣超卓,作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當過多年小學老師,也在大學當過助理教授,在教育部體系留任多年,又當過台中市副市長。而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雖然不是學者級數,但也有豐富前線經驗,做過私校和官校教師,後來當教育局督學,逐步升至局長一職。

而香港看來就走別具一格的第三路線,楊潤雄讀社會科學和工商管理,做過七年專業會計後,成為政務主任,當了 20 多年公務員,他既非教育專家,又沒有政黨訓練洗禮,更沒有民意授權。由民選政客當內閣官員是民主政治(Democracy),由專業人士擔任就是專家政治(Technocracy),兩者皆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英語世界還有一個字,叫庸才政治(Medi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