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手記】稍歇的歡顏

A+A-
攝影:關學津

COVID-19 肆虐香港至今,瑪麗醫院的急症室同工,以及感染控制組成員,都時刻謹守崗位,讓市民在疫症下仍能安心生活。幸而在這期間,從並肩作戰的同袍,到始終相挺的親友,甚至素未謀面的市民,所給予的關懷、支持和鼓勵,都令他們笑容常在,以謹慎而樂觀的態度,積極工作,勇敢抗疫。

感染控制組

過去 3 個多月,瑪麗醫院感染控制組肩負重任,在防止院內感染的同時,亦向前線醫護及工作人員指導保護程序,讓他們得以釋除疑慮,全心全意照顧病患。組內兩位靈魂人物更親身上陣,統籌駿洋邨及亞洲博覽館的檢疫工作,以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防止疫情在港擴散,減低社區傳播的風險。

  • 感染控制組感染控制主任鄭智聰醫生

鄭醫生率領團隊,先後在駿洋邨及亞博館,為郵輪「鑽石公主號」乘客、湖北包機返港居民,以及外地回港人士等,抽取深喉唾液樣本進行檢測。縱然工作艱鉅,但能完成好幾次「不可能的任務」,令他對醫護之間的合作和鼓勵,有更深切的感受。「有時候經過醫院走廊,同事會跟我說聲『辛苦了』,確是挺讓人高興。太太也是醫護人員,所以也很體諒。」

  • 感染控制組高級護理主任黃淑貞

黃姑娘形容,在亞博館設立臨時檢測中心,教導非醫護人員使用保護衣,乃是一大挑戰。「很開心大家都沒受感染,合作也很愉快。」她與雙親約 3 個多月沒見面,親情反而更加深厚。「有時候我在 WhatsApp 發些關於工作的報道(連結),兄長他們會說『厲害啊,加油啊』、『是我們的驕傲、光榮啊』。沒這次疫情,不會知道原來他們這麼支持我。」

急症室

急症室的醫護及工作人員,在應付日常緊急求診之餘,更要保持高度警覺,把出現發燒等病徵或外地來港的懷疑個案,安排到隔離病房等候檢測結果及接受治療,以防感染其他病患或職員。雖然每人崗位有別,但他們各司其職,攜手站在醫院的最前線,成功守住第一波疫情。

  • 急症科駐院醫生梁慕球

梁醫生憶述,當有懷疑個案求診,需要穿戴保護裝備時,難免有點緊張。「不過,我覺得近月的團隊合作反而更好,更加齊心和團結。」從澳洲回流的他自言,由於不曾經歷沙士,家裡也沒有小孩子,心情相對輕鬆。「和外國的朋友會以 video chat 問候彼此,他們也會寄些口罩給我,讓我感到那份關心。」他更笑言:「之前香港搶購廁紙時,他們還問要不要寄些給我。」

  • 急症科資深護師蘇永康

蘇護士不諱言,最嚴峻是接收懷疑感染的求診個案,或由其他醫院轉送過來的確診感染病人。「始終會緊張,怕會傳染家人。醫院有提供臨時住宿,同事多數住在同一間酒店,可以互相溝通扶持。」來自市民的支持,亦令他印象深刻:「有醫生的家人送來焙製曲奇,替我們加油打氣,都讓我很感動。」而他強調:「所有病人前來求診,處於急症室的我們都會盡力救治。」

  • 急症科運作助理阿芳

回顧疫情初期,阿芳形容:「每一分鐘都像打仗一樣。像是負壓房,有病人出入,我也會問問姑娘,是否確診感染個案,了解清楚才工作。」但她認為:「因為前線同事的防護裝備很充足。家人亦會提醒我工作時小心一點、做足防護措施。」阿芳直言:「市民也很關心醫護,常會送上一些心意,很多謝大家。」

  • 健康服務助理好姐

雖然疫情一度嚴峻,但好姐揚言:「我經歷過沙士,所以沒擔心過。最緊要做好個人衛生,接觸過甚麼都洗手,那就很 OK。」不過,生活始終有了改變。「和親友少了見面,也沒有聚餐,主要都是通電話、WhatsApp 信息。除了工作就沒事可做,快要發霉了。」但市民送來的一些小禮物,讓她感到窩心:「曲奇餅、湯包呀、快餐等,也有橙之類的水果。感到有人關心自己。」

  • 二級行政助理 Thomas

Thomas 主要在分流站工作,了解病人是否懷疑感染個案,以便通知同事作出相應安排,並留意其他病人有否特別需要。由於疫情關係,原來 3 月結婚的他只能與太太先註冊,婚禮則要延後舉行。「太太也在醫院工作,所以也很諒解。而且彼此都清楚情況,協調亦較容易。」對於各界送來的物資,他更表示感謝:「畢竟疫情之下,大家的生活可能有些艱難,但依然如此慷慨、支持醫護。」

  • 醫務保安英姐

英姐的「更亭」就在急症室門口,可謂真正站在抗疫的「第一線」。她記得,最初院內氣氛有點緊張,但習慣以後就好多了。「跟家人、朋友的話題倒也多了。大家會互相鼓勵,提醒對方要勤洗手,也叮嚀我上班小心。」她還說收到一些飲品作為鼓勵,坦言「感覺挺好,心情也愉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