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食,其實不是那麼壞

A+A-
若要讓孩子接受新食物,或改變他們對一種食物的看法,家長就要多花點心思。

對父母而言,兒女的健康至為重要。在餐桌上拉鋸影響親子關係,但若放任孩子偏食,又擔心營養不夠。美國一項研究,追蹤了 317 個年收入 2.5 萬美元或以下家庭中的母子,請家長在孩子 4、5、8 和 9 歲時,就偏食情況填寫問卷。研究發現,偏食害處或無想像中大,而強行改變孩子飲食喜好,反而會適得其反。

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超重問題本就嚴重,研究其中一名作者 Megan Pesch 指出,挑食的兒童的確偏向選擇高澱粉質、高脂肪、含大量人工調味品的加工食物。但與同齡兒童相比,挑食者超重的情況卻相對罕見。在研究中,即使最偏食的一群,體重亦大多處於正常範圍,並未出現缺乏營養的現象。

不少人認為,小孩偏食是家裡給寵出來的。參與研究的兒童中,約 15% 被列為高度挑食族群,他們極少願意吃蔬菜,也恐懼新食物。團隊卻發現,這些挑食的孩子,通常有一個嚴格管控飲食的母親。Pesch 就建議,家長不應強迫他們清空碟子、或以他們喜歡的食物作交換條件。嚴厲家長的出發點雖好,卻往往收反效果:孩子一旦對食物有不快經歷,往後只會更抗拒。當然,家長教養方式並非問題唯一成因:受情緒問題困擾的孩子,亦較大機會有偏食的傾向。她又補充,「有的兒童天性敏感、更易焦慮,家長不必因為他們挑食而過分自責 —— 總有些孩子就是會挑食物吃」。

強迫、談條件都是徒勞,那是否甚麼都不做,他們長大後就自然甚麼都吃?Pesch 表示:「偏食情況非常普遍,家長都聽過『長大後孩子自然就不會挑了』,事實卻不總是如此。研究歷時 5 年,許多孩子還是沒有改變飲食習慣。」她認為,育兒方式與孩子飲食選擇之間的關係和作用、偏食兒童長大後的食物喜好等等,都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研究團隊建議,家長應鼓勵孩子進食多種食物,而寬鬆政策效果更佳。一般而言,幼兒 6 個月大、初嚐固體食物時,是介紹新味道的黃金時期;但不論孩子年齡,大人都可以嘗試令他愛上晚餐。以往有研究顯示,兒童大多需要接觸一種食物 12 次,才會「喜歡」上它。「接觸」並非「進食」的同義詞,故此可以花點心思,為他們積累美好的經驗。例如,讓孩子幫忙收割、準備食物,營造輕鬆愉快的用餐氣氛,讓他們看見信任的大人用餐時津津有味的樣子等等。若途中發生不快經歷,他們或會提早決定自己「不喜歡」這種食物,但亦不應因為孩子不喜歡,就把食材拿走,反而應把不同的選擇留在桌上,容孩子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