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2 日,印中邊境衝突緊張之際,俄羅斯應印度要求,加快交付早前採購的反彈道導彈、戰鬥機和坦克等國防裝備。傳統觀點認為,隨著印中兩國競爭加劇,印度將傾向美國。但是,「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美國編輯 Emily Tamkin 則於「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解釋即使如此,俄羅斯對印度的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視。
1947 年,印度獨立;早在 5、60 年代,蘇聯與印度一直加強關係。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前院長、俄羅斯專家 Anuradha Chenoy 解釋,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認為,印度並非資本主義國家,甚或有部分社會主義元素;而蘇聯在史太林主政間的 1950、60 年代,就分別為印度提供經濟發展及軍事援助。
於 1968 至 85 和 1992 至 98 年間,出任駐蘇聯、俄羅斯大使的印度前外交官 Ronen Sen 則認為,美國與印度擁有相同意識形態,或持共同價值觀。但正因如此,「雙方對彼此都有更高期望」,意味當期望未能得到滿足,挫敗只會顯得更深。其中,印度於 1970 年代首次核試時,與美國的關係便轉趨緊張。一方面,華府不贊成新德里擁有核武,而印度的外交官,則不滿美方發表演講表態。相反,儘管有記錄證明,蘇聯當年曾私下勸告印度不要繼續核試,但在公開場合卻強調印度核試的和平性質。
不僅如此,Tamkin 指蘇聯更協助印度建立國防力量,有歷史學家認為,1970 至 80 年代的印度相當依賴來自蘇聯的國防器械,且通常能以賒購方式購入其裝備。至於蘇聯本身,優待印度的取態與持續的滲透工作不無關係。前國家安全委員會(KGB)檔案管理員 Vasili Mitrokhin 撰寫的 The Mitrokhin Archive,披露了各種蘇聯滲透印度的細節,包括印度充斥 KGB 間諜、蘇聯早已收買當地左傾的媒體、資助印度政客,甚至收買 1980 年再當選總理的英迪拉 · 甘地(Indira Gandhi)。
1991 年蘇聯解體,Tamkin 指,俄羅斯在往後的大部分時間裡,均把外交重心轉向西方國家,而非繼續與印度建立特殊關係;正謀求經濟開放及改革的印度,亦轉向尋求美國協助。不過,就此斷言印度與俄羅斯關係不再,並不完整。Tamkin 稱,即便兩國人民間的接觸及文化文流不及蘇聯時期緊密,但仍有一些印度企業在俄國發展至今。 同時,印度在國防方面仍仗賴俄羅斯的國防工業,海陸空軍便曾裝備俄國武器;反過來亦為面對解體後混亂過渡時期的俄羅斯提供一些支持。
Tamkin 認為,其中最重要的象徵,是俄羅斯去年將唯一的核攻擊潛艇租借予印度。印度陸軍退役上校、國防事務記者 Ajai Shukla 便指,俄羅斯是唯一願意向印度提供自主生產彈道導彈潛艇關鍵技術的國家,而印俄關係將繼續發展。Tamkin 表示,從更廣泛的國防關係而言,現時兩國關係仍然密切。雖然今天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管治下的印度,已經透過更多途徑採購國防裝備,但據報,印度近年仍有 6 成國防採購來自俄羅斯。
地緣政治亦決定了今天的印俄關係。Tamkin 引述另一名前印度駐俄羅斯大使 P.S. Raghavan,稱:「認為俄羅斯不那麼重要的人,都沒有看過地圖。地理決定了國與國的良好關係,美國是遠方的力量。儘管美國一直與日本、澳洲及印度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中進行軍事合作,但美國對這個多邊安全傘的關注程度,可能會因其他焦點而轉移。」
Tamkin 解釋,印度或俄羅斯都不想希望自己淪為中國或美國的低級夥伴,要避免這種結果,就要提醒兩國以至世界其他地區:印俄可以抽身互相支持。即使最近印度與中國關係緊張,有可能更傾向美國,但 Tamkin 認為,根據過去與現在的軌跡,印度並不會就此放棄與俄羅斯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