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銀河英雄傳說」故事裡,自由行星同盟的最強陸戰部隊「薔薇騎士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攻陷了難攻不落的伊謝爾倫要塞,故事中幾場重要的陸戰都由他們完成,因此也死傷慘重,最後損失了大部分成員。這個薔薇騎士團的設定卻很有趣,因為他們全都是從帝國流亡過來的貴族子弟組成的,也就是說,他們全都是新移民。
他們在故事中之所以那麼勇猛,其中一點是因為同盟軍的指揮官楊威利信任他們,而他們願意為信任自己的人賣命。這看起來那麼理所當然,至於楊威利信任他們又能取得他們信任,也是作者決定的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道理,在小說世界中很容易就達成,在現實中卻很難。
我們讀故事的時候,很容易代入了主角的立場,確認了部隊指揮官先寇布是好人,先入為主的覺得同盟的人排外不包容,浪費了這員猛將。可是細閱故事的話,就有說這部隊的十二任領導者,有一半叛逃回去帝國,有那麼惡劣的紀錄,同盟的人大部分不信任他們並不奇怪。
為何會這樣?在故事中,其實有細緻的描寫出來,就是意識形態的分別。在故事中,第十三任隊長先寇布自然是認同楊威利。但是他並不相信民主政治,他效忠的是楊威利,而不是自由行星同盟或者是民主政治本身,所以他在故事中,一邊為楊威利賣命,另一邊則不斷的要說服楊威利發動政變,推翻腐敗的同盟政府,自己成為獨裁者。
流亡到同盟只是因為在帝國活不下去,受迫害,可是自少受的思想和教育卻沒有變,先寇布想要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一個自己服氣的專制政治。這其實也是很多移民的寫照,特別是被迫移民和流亡的人,他們不情不願的放棄自己的故鄉,去到新的地方,很少會認同那個地方,反而是想重建自己的舊夢。雖然很多人說在費沙身上找到香港人的影子,可是移民了的香港人,卻像是「薔薇騎士團」。這也解釋了他們為何會叛變:如果當初離開的帝國,有讓他們有活下來的空間的話,這才是他們真正想去的地方,他們只是同盟的過客而已。
可是楊威利是個認同民主政治的同盟人,到死的一天都沒有被他說服,而楊威利死後,先寇布也為了他的後繼人而戰死。他比起同盟軍任何一個陸戰指揮官都出色,而且拼命。
這個部隊的指揮官,幾乎不是背叛就是戰死,這又反映了外邦人的另一面:如果無法在新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地方,倒轉來說,要贏取當地人的認同,就只能比當地人更徹底。這其實也在很多歷史名人中出現過,拿破崙不是法國人,史太林不是俄羅斯人,希特拉也不是德國人。
當你是一個異鄉人,往往就會走向極端,不是背叛新的故鄉就是死戰,就是不適合走在兩者之間,這點,也是香港人移民的時候要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