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結果),你一定要認識的一個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他有「美國風險投資之王」稱號、也是 Google 早期的主要投資者。
杜爾在 1974 年加入英特爾,擔任工程師,首度接觸 OKR。當時,英特爾共同創辦人格羅夫(Andrew S. Grove)受到馬里蘭大學教授 Edwin Locke 影響,提出 OKR,並將其運用在公司管理之上。在英特爾服務 6 年的杜爾事後回想,那是他見過運作最好的公司。
離開英特爾後,他加入創投公司 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曾把這套系統介紹給至少 50 間公司。1980 年代初,他前往太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領導桌上型部門,管理數百人,同樣引進這套制度。杜爾回想,雖然太陽犯了些錯,但也推出新的微處理器架構,在市場上站穩領導地位,憑藉的還是 OKR。
後來杜爾成為 Google 早期投資者之一,也把 OKR 的心法傳授給 Google 兩位創辦人,影響之深遠,包含一些後來離開 Google 的創業者,也把當時學到的管理技巧,推展出去。
第二代韓裔美國人 Jini Kim 的姊姊公司(Nuna,韓文意思為姊姊)就是一例。
Jini 的弟弟 Kimong Kim 在兩歲時經診斷確定患有嚴重自閉症。幾年後,他在迪士尼樂園突然癲癇發作,幾乎無法呼吸。
由於父母是韓國移民,資源有限、英文也不好,申請醫療補助保險的重擔就落在只有 9 歲的 Jini 身上。
2004 年,Jini 大學畢業,進入 Google 工作,接觸到 OKR。她最早參與的產品線是 Google 健康,發現數據資料雖然對改善醫療護理服務很有用,但取得這些資料並不容易。
於是,她在 2010 年創立姊姊公司。創業前兩年,幾乎接不到任何生意,吃了無數次即食麵當晚餐。後來,她決定主動出擊,穿上套裝參與大企業活動,終於找到市場。
她發現美國政府正在招標,為醫療補助保險服務對象建立史上第一個資料庫。這項工作工程浩大,涉及 7,450 萬人的資料,他們分散在 50 州、5 個海外屬地和哥倫比亞特區。
兩個月後,姊姊公司如願得標。但問題來了,為了繼續經營既有僱主的業務,並在一年內建立曠世資料庫,不只設備得升級,員工數也得從 15 人增至 75 人,還需要空前的專注和投入。
2015 年,Jini 首次嘗試引入 OKR。當時公司僅有 20 人,看來似乎容易,但 OKR 就是無法順利推展,有些人一直不設定 OKR,有些人則是設定後就把表單塞進抽屜裡。
她事後回想,引入 OKR 應該先用一至兩季說服領導階層,使他們適應,而不是把 OKR 視為必要之惡或敷衍了事。畢竟若領導階層也不曾全心投入 OKR,就無法期待員工能上行下效。
2016 年中,她再次試行 OKR,這次得到領導團隊支持,花費時間妥善和公司各階層溝通,終於成功了。
姊姊公司目前正持續利用資料數據改善美國醫療體系,並活用醫療補助保險計劃中學到的技術和經驗,幫大公司提升私人保健方案的效率與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