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完成的香港大學學期中,我負責在 Global Creative Industries 學系中,講授一個有關國際藝術市場的本科課程,當中我特別要求了同學們給我交兩篇讀書報告以及展覽觀後感的 essay。
有好奇的同學問:為何讀書寫作跟藝術有關?這是十分好和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跟他們說,藝術是一門異常複雜多變而感情豐富的專業(profession),在嘗試去接觸這個行業,或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我們不一定要有偉大藝術家般的奇思妙想和驚人創作力才可以去理解,但事前必須要在心底裡作好準備。
何謂「作好準備」?簡單說,就是在你急著要去湊熱鬧看展覽前,請先花點時間讀好你們的語文吧。
過去十年在藝術界工作的經驗,令我愈來愈深信一個道理:在學習鑑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我們必須要累積一定程度的文學基礎和經驗感受,才可以作出更為全面和精準的審美判斷,從而逐步培養出我們各自獨有的鑑賞能力。
說到藝術的時候,經常都會聽到很多人會隨口說:「我看不懂!」、「我不會看!」、「我識條鐵!」等等。相信大家對這個奇怪的社會現象並不陌生。
這時候,有些畫商或藝術教育專家,可能出於好心或是甚麼原因,總是會安慰對方說:「看藝術真的沒有甚麼懂不懂的,喜歡和合眼緣就好。」
這就引伸出另一個重要問題。在看藝術作品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於相信,以至依賴一雙尚未開發的眼睛(俗稱「仲未開眼」)給予我們的直觀感受,而 prematurely 去判斷一件藝術作品的「好」與「壞」。我們彷彿都忘記了「小王子」故事中所表達的一個重要訊息:
Here is my secret. It is very simple: It is only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藝術(尤其是偉大的藝術)其實都是一樣的。但置身在這個 digital 時代,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抱著一副漫不經心的碌 Facebook 和 IG 心態來看待藝術作品,而忽略了在一個適當的藝術展覽的儀式感中培養自己「心眼」的重要性(所謂的心眼,就是你心靈所需的養分。而滋養心靈的最直接方法,除了閱讀和閱讀,就是閱讀,別無他法,這個可另文再談)。
在我而言,藝術根本就是一種獨特的語言;既然是語言,就自然有其獨特的一套 grammar 準則。當你透過大量的閱讀,逐漸掌握到基本的 grammar 心法後,便可以放膽去嘗試參觀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展覽做 reading(閱讀理解),進而醞釀出真正發自內心的感受和見解,而非流於表面的人云亦云式淺見。出來的效果不管是好是壞,終歸是屬於自己的 —— 那個 original 的、獨一無二的自己,正如在你眼前的那件only one and unique 的藝術作品一樣吧。
但願所有同學都可以像小王子般,在藝術的大觀園中,找到他們心目中的那朵獨一無二的玫瑰,成就未來的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