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六十年,為何 U-2 偵察機盛名不衰?

A+A-
一架 U-2 偵察機。 圖片來源:U.S. Air Force

最近美軍一架 U-2 偵察機飛越中國解放軍實彈演習禁飛區,令 U-2 的傳奇名字又再成為新聞話題。

今年適逢 U-2 面世 65 週年,是美國著名飛機製造商 Lockheed Martin(俗稱洛馬)舉世聞名的「臭鼬作品」(Skunk works)之一。

U-2 因冷戰而成名,綽號「蛟龍夫人」(Dragon Lady),最為人記得的是曾被蘇聯導彈擊落:1960 年 5 月 1 日,機師 Francis Gary Powers 執行從巴基斯坦飛到挪威的偵察任務,飛過 2,900 英里的蘇聯領空,遭導彈擊落,他跳傘逃生,結果被俘,同年 8 月在莫斯科受審。Powers 最終獲得交換,即電影「換諜者」(Bridge of Spies)所改編的事實。

U-2 是少數超過 50 年歷史至今還在服役的飛機(包括 B-52 以及 KC-135 在内),目前仍在使用的是 80 年代末升級版的 U-2S。洛馬聲稱,過去十多年來,U-2S 成功執行任務的比例高達 97%。

U-2 一直被公認為最難駕駛的飛機,尤其是單車式起落架的設計以及低空飛行時的操作,都要求精確控制的能力。此外,機鼻的設計稍微上揚,也使機師的前方視野受到局限。美國現役執行任務的 U-2 機師只在 60 到 70人之間,每年只有不到 20 名新受訓的合資格 U-2 機師。

為何這架設計超過大半個世紀的飛機,歷久不衰?50 年代尚未有今日普遍的微縮技術和節省能源的選項,因此最初的 U-2 被設計成一款巨無霸:機身長 63 呎,雙翼長 105 呎,可以携帶大型的攝影機、收音機和真空管,最高時速超過 500 英里,可以攀升到 74,000 呎高空。

由於當初的 U-2 是以模組製造,方便日後不斷改進,而今日的感應器和通訊系統,都遠比當初細小和輕便,使得今日的 U-2S 有更大的空間和能量可供使用。U-2S 改為空中加油之後,也使原有的飛行距離由 3,000 英里增加到超過 7,000 英里。

雖然美國空軍曾計劃於 2014 年使 U-2 飛機退役,換上 RQ-4 全球鷹無人偵察機(Global Hawk drone),當時一度視之為數碼科技取代人手技術的一個象徵。但是 U-2 可以裝嵌更重以及更高質素的感應器,多載重 2,000 磅;執行任務的成本比 RQ-4 更低;飛行高度亦多 10,000 英尺,而且可以在壞天氣的時候更有效執行任務,同時不像 RQ-4 那樣依賴外在因素,而有可能遭到網絡黑客攻擊。

今年 4 月,美國空軍與洛馬簽下 5,000 萬美元的合約,令 U-2 升級,預計於 2021 年中派遣。根據洛馬的 U-2 計劃主管 Irene Helley,目前仍在服役的 U-2S 依然有 80% 的飛行壽命。研製新型飛機所費不菲,譬如同樣由洛馬設計的 F-35,花了 20 年時間研製,是美國國防史上最昂貴的武器,以為期 55 年的飛行壽命計,一架 F-35 需花費 1 萬億美元。她表示,U-2S 自過去三十年來,不斷更新配置譬如視像和熱能偵測鏡頭、雷達系統、空氣採樣器和無線電感應器等等,改裝一架 U-2 只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若換成一架當代設計的飛機為基礎,則可能需要數年。

機師更聲稱,駕駛 U-2 只需 8 個小時,就可以鉅細無遺覆蓋整個加州範圍(即超過 40 萬平方公里);至於偵察可見的清晰度,則可以這樣形容:如果地面有人拿着一份報紙,機師甚至能看到報紙頭條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