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疾病改變世界: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故事

A+A-
1919 年,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中)自巴黎和會回到華盛頓,受到人們熱烈歡迎;在他左邊的是副總統湯馬士.馬歇爾。 圖片來源:GHI/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 via Getty Images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連美國總統杜林普也染疫。2020 年全球政局風起雲湧,早在 3 月時,杜林普就稱自己為「戰時總統」(Wartime President)。現時政局,令人想起在 1919 年,全球剛剛走出一戰陰霾,卻要面對西班牙流感肆虐,當時出席巴黎和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也染病。有歷史學家認為,威爾遜那一場病,微妙地改變了世界發展軌跡。

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於 1914 年 7 月,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終於 1918 年 11 月,德法簽訂「康邊停戰協定」(Armistice de 1918)。一戰被視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全球約 1,400 萬人在戰事中喪生。1919 年 1 月,戰爭結束後不久,全球 32 國代表雲集法國巴黎,商討善後事宜。然而,整場巴黎和會都被「三巨頭」所主導,他們分別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法國總理克里蒙梭(Georges Clemenceau)和英國首相勞萊喬治(Lloyd George)。

與此同時,西班牙流感在 1918 年大爆發,數以千萬計的人喪生,到 1919 年進入第三波爆發階段。法國是其中一個疫症重災區,當時西班牙人認為病毒其實源於法國,稱之為「法國流感」(French Flu)。當地早在 1918 年 4 月就出現首宗病例,到 1919 年才平息,期間奪去 12.5 萬到 25 萬人的性命。當巴黎和會進行時,法國正進入第三波爆發。

在和會之中,美法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威爾遜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他提出知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Fourteen Points),例如要限制軍備、民族自決、堅持航海自由、反對秘密外交和成立國際聯盟,也反對協約國以報復心態,嚴苛地懲處德國。可是,克里蒙梭是著名的強硬派,素有「法蘭西之虎」(Le Tigre)的稱號。法國在過去半世紀,兩度與日耳曼人戰爭,他認為要以最強硬手段對待德國,令他們再無能力威脅法國安全。

於是,威爾遜和克里蒙梭就著賠款金額、割地和裁軍事宜爭持不下。法國希望德國可以給予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賠償,以用作戰後重建;同時,法國希望佔領萊茵蘭(Rheinland),以在萊茵河以西、法國本土以東建立一個緩衝區。可是,威爾遜反對以上主張,認為太過嚴苛。到 4 月份,雙方的矛盾依然無以解決,談判也陷入僵局。這時,卻出現了一個轉捩點。

在商討凡爾賽條約期間,時任英國首相勞萊喬治(左)、法國總理克里蒙梭(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右)「三巨頭」共同出行。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4 月 3 日下午,威爾遜開始咳嗽、發燒,躺在床上無法動彈。隨行醫生秘密通知白宮,知會幕僚們威爾遜病得十分嚴重。克里蒙梭得悉威爾遜得病後,打趣地問勞萊喬治,是否認識威爾遜的醫生,可不可以買通那名醫生。威爾遜在酒店慢慢康復過來,但性情大變。冥冥之中,這一場大病,改寫了世界命運。

威爾遜開始沉迷酒店裡的小玩意,例如傢俱;他也變得疑神疑鬼,總是覺得自己被法國間諜包圍。醫學史家約翰巴里(John Barry)在他的著作 The Great Influenza 中引述當年白宮總管家胡佛(Irwin Hood Hoover)的說法,指威爾遜的頭腦變得怪異,可以肯定的是,那次大病後,他變得不再一樣。巴里認為威爾遜是得了定向感障礙(disorientation),失去部分辨識能力,屬於嚴重流感的併發症。

在 4 月第二個星期,身心疲憊的威爾遜放棄了他大部分主張。他同意把萊茵蘭非軍事化,並由法國為首的協約國軍隊佔領 15 年,以及用更開放的形式,商討德國的賠款金額。克里蒙梭突然得到一個天賜良機,為法國爭取到最佳的協議條款。在 1919 年 6 月,協約國正式和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的嚴苛條款,最終證明是失敗,它令德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引致納粹主義在 30 年代極速崛起。

現時,一般人都認為威爾遜是戰時英雄總統。可是,巴里認為他與杜林普很相似,世人也應記住威爾遜抗疫失敗、鎮壓國內示威的一面:在西班牙流感期間,美國死了 67.5 萬人。巴里坦言,難以估計威爾遜持持健康的話,巴黎和會會否有另一個結局,世界發展會否變得不一樣。可是,現實就是在談判關鍵時刻,西班牙流感令其身體變得虛弱。威爾遜在數個月後,更嚴重中風,令他在餘下任期都難以正常工作,最終在 1924 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