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近年透過一帶一路等計劃,以經貿、債務、企業併購等手段,擴大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與中國相距一萬多公里的加勒比海也感受到中國的影響力,但與其他地區不同,這個地區鄰近美國,亦混雜了中國和台灣的邦交國,在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下,如何共同訂立對華政策,是一個大難題。
加勒比海有一個名為加勒比共同體(Caricom)的國際組織,在 1973 年成立,現時有 15 個成員國,分別是:安提瓜巴布達、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多米尼克、格林納達、圭亞那、海地、牙買加、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里南、千里達和英國海外領土蒙塞拉特島。另外還有 5 個準會員,均是英國海外領土如開曼群島和百慕達。
這 15 個成員國,橫跨南北美洲,大部分都是島國,而且是發展中國家,總人口只有 1,840 萬人,還不及台灣;國民生產總值只有 820 億美元,比香港少近 4 倍。因此,對一眾加勒比海國家來講,團結就更加重要。加勒比共同體致力推動經濟融合、協調外交政策、人類及社會發展,以及區域安全,藉此提升成員國的發展水平,增加國際話語權和競爭力。
可是,在對華政策上,加勒比共同體難免陷入分歧。台灣雖然僅存 15 個邦交國,但一大部分就位於加勒比海。不計算沒有外交主權的蒙塞拉特島,其餘 14 個成員國中,有 9 個是中國的邦交國,另外 5 個是台灣友邦(伯利茲、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在中國的一中政策下,加勒比共同體基本上無法訂立統一的對華政策。
西印度群島大學經濟學教授 Richard Bernal 的分析指出,中加關係以雙邊關係為主軸,而非全面的區域合作,會和個別國家逐一簽訂協議。中國主要盟友是牙買加,雙方高層多次互訪,後者亦是中國在區內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牙買加是區內第二大經濟體,在加勒比共同體扮演領導角色。中國視牙買加為重要的跳板,把影響力拓展到全個加勒比海。
中國現時沒有和加勒比共同體簽訂任何官方協議,但就建立了一些合作渠道,如 2015 年起的中國-拉共體論壇。但這個論壇還包括一眾拉丁美國家如巴西和阿根廷,並不局限於中國和加勒比共同體,而且論壇也把海地以外的台灣友邦排除在外。而在 2018 年 1 月,中國-拉共體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就通過了「聖地牙哥宣言」,把拉共體納入一帶一路合作框架。
安地卡及巴布達駐美大使 Ronald Sanders 在 2020 年 10 月撰文,指出加勒比共同體應致力與中國周旋出合作協議。現時 9 個中國邦交國,只能與中國建立臨時(ad-hoc)合作協議,這些協議伴隨巨額中國投資和債務,而中國往往享有頗大的貿易順差,同時帶來了大量華工、中資機構開始進駐,令本地人口愈來愈不滿,但這些不滿往往未能及時得以處理。
Sanders 提到,當地的排華情緒愈來愈激烈。而中美關係惡化同樣帶來影響,去年 3 月,美國總統杜林普與 5 個加勒比共同體成員領袖會面,白宮的聲明指,杜林普與各元首討論了中國掠食性(predatory)的經濟活動。今年 1 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到訪牙買加,他勸告加勒比海國家賺中國快錢(easy money)時要小心,因為這些資金會滋長貪腐,破壞法治,那些中國投資會破壞當地環境,同時無法為當地人帶來就業。
可是,Sanders 認為加勒比共同體終究還是要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中國不單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加勒比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以及世界銀行的重要成員,這些國際組織多年來積極推動加勒比海的經濟發展。而且在武漢肺炎肆虐,美國減少對外援助和貸款的情況下,中國債務正好是及時雨,提供資金來源。
但問題是,加勒比共同體一定要聯合起來,與中國周旋出合作協議,就像應對以往與歐盟協商一樣。這樣才能以平衡、開放的方式,處理到中國資金帶來的問題。而且一箭易斷,十箭難折,本來中國和加勒比海諸國就實力懸殊,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在談判過程中,謀求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