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棄兵」與棋手現實

A+A-
「后翼棄兵」劇照。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劇集「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開播以來連續兩週成為 Netflix 收視率最高節目。三屆英國國際象棋冠軍 David Howell 及英國女子國際象棋冠軍 Jovanka Houska,均讚賞製作團隊對此運動精心而逼真的考究與編排。不過,作品終歸是虛構,這兩位擁有大師(Grandmaster)及女子大師(Woman Grandmaster)名銜的棋手,於接受「泰晤士報」訪問時,便闡述劇集與現實的異同。

圍繞主角 Beth Harmon 且最令觀眾關注的,是其藥物成癮、酗酒及人際關係問題。而她的部分角色形象,乃參考自現實中受精神問題困擾,並曾作破壞行為的美國前世界冠軍 Bobby Fischer。Houska 透露:「我想每個高水平選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擾自身的問題。」

部分頂級棋手會攝入適量糖分及咖啡因以調控狀態。但 Howell 指出:「一些頂級以下的棋手可能會就此迷失。有人酗酒、有人沉迷賭博。下棋的人,包括我在內,其實都有容易沉溺的個性,所以要懂得自控,盡量不喝酒不賭博,以免墮入失控的滑坡。」

Beth 的棋術啟蒙者是孤兒院的清潔工。6 歲開始跟象棋教練學習並一同參賽的 Howell、從小與父親下棋的 Houska 均同意,導師的指引非常重要;圖為「后翼棄兵」劇照。

另外,劇中 Beth 僅十來歲,已能憑下棋維生,Houska 指出,棋手在現實中難以單靠獎金維持生活:「想要過上舒適生活,你必須躋身世界前 20 名,也許前 10 名才行。」一些國家,如印度及美國,建立了資金充裕的象棋協會,能為棋手提供支持。

而與西歐相比,Howell 形容:「西歐棋手們困難得多。大多數我認識的職業棋手,都是靠指導棋術、評論及寫作謀生。」以 Howell 自身為例,獎金大約佔其收入一半。「對英國其他頂尖棋手來說,獎金可能佔個人收入的 8 至 9 成」。英國國際象棋錦標賽今年因疫情取消舉辦,棋手們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

那麼棋手之間,又會否像戲內對戰般,向對手採取「騷擾戰術」?Howell 曾於比賽期間,在檯底被數名棋手踢櫈;更曾在決賽前夕,被對手的親友不停敲門及致電騷擾:「那晚我幾乎沒睡過,當時的心理狀態甚為沮喪。」結果 Howell 當日輸掉比賽。Houska 則表示,見過有精英棋手在對手面前不停撥弄騷擾,但她不建議這種做法:「作為棋手,真的不想花太多心思去擾敵,只想專注棋局。」

男性輕視女棋手,則是「后翼」一劇反覆強調的衝突。身為女性的 Houska 確認:「孤兒院清潔工最初懷疑女生能否下棋、當地人看不起她。但現實發生的情況,比『后翼』反映的嚴重得多。」她回憶,自己曾在演示及比賽時,受男性資深棋手打擾;他們又會合謀,在跟她比賽時故意放慢下子速度,意圖耗盡她的精力。

男性輕視女棋手,是劇中反覆強調的衝突;圖為「后翼棄兵」劇照。

「后翼」劇中的棋局進度往往飛快,棋手之間一步緊接一步的下棋速度,不禁令觀眾驚訝於他們的判斷力。兩位棋手均稱,1960 年代的國際象棋錦標賽(Chess Championship)中,一場比賽可能耗時七小時。儘管現代比賽的速度已大為提升,但棋手下棋時的思考時間及節奏,仍比劇集展示的長得多。

相比 Beth 早於 60 年代震驚棋壇的表現,現實中,只有匈牙利女棋手 Judit Polgár 於 2005 年成功躋身世界前 10 名、中國女棋手侯逸凡在 2014 年躋身前 100 名。為何甚少女棋手能像 Beth 一樣,立於棋壇巔峰?

Howell 認為,原因純粹在於甚少女性參與這項活動:「過去只有很少女性參加比賽,因此她們難有足夠人數進佔前列。希望這齣劇集能激勵更多年輕女性投身象棋界。」Howell 相信,更多女棋手名列前茅的一天終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