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為何總是出版回憶錄?

A+A-
奧巴馬出版回憶錄「應許之地」近日在書店推出。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總統換屆未有定局之際,前總統奧巴馬出版回憶錄「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卻在近日面世。總統責任在於治國,文筆從來不是保證,很多總統回憶錄更是枯燥乏味,但為何美國人總愛爭相消費閱讀?究竟出版總統回憶錄的傳統,是在何時建立?

歷史學家 Craig Fehrman 曾經出版著作 Author in Chief: The Untold Story of Our Presidents and the Books They Wrote 專門研究總統回憶錄,他接受文化雜誌 Smithsonian 訪問指出,雖然美國首 5 位總統當中,有 4 位都有寫作習慣,但眾人都有共識相關作品只會在作者死後出版。當中,最出名的是第 3 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死後出版的 4 卷作品選集,其中輯錄了回憶錄、信件、隨筆等,這不但令傑佛遜成為傳奇人物,甚至解決其家人的債務危機。

Fehrman 形容,當時總統普遍都不願意在有生之年出版自傳,總覺得會顯得自己狂妄自大和貪慕虛榮,直到 1861 年卸任的布坎南(James Buchanan)才開風氣之先,但他的回憶錄與任內政績一樣一塌糊塗。布坎南未能解決奴隸制問題,未有阻止南北分裂而釀成內戰,他在回憶錄中更是怨天尤人,使他在歷史上聲名狼藉。

布坎南無能所釀成的內戰,不但是美國歷史轉捩點,更是出版總統回憶錄的潮流開端。Fehrman 解釋,當時很多國民都想了解為何國家會陷入內戰災難,很多將軍和政客爭相通過寫作發表見解,前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的個人回憶錄也因而榮登暢銷榜首,內容講述他在聯邦軍的領軍角色,獲眾多歷史學家讚譽。

罹患癌症的格蘭特在臨終前埋首寫作。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格蘭特起初沒有任何出書打算,但生意失敗使他陷入破產窘況,有雜誌社又以豐厚稿費邀稿,他才因此沉迷寫作,在從事出版的小說家馬克吐溫遊說下,格蘭特終於擬定出版計劃。最戲劇化的是,格蘭特罹患癌症而命在旦夕,寫作變得分秒必爭,報紙甚至緊貼追訪他的寫作進度,連「寫了數頁紙」也成新聞。

最終,他在 1885 年 7 月交稿後一星期便撒手塵寰,馬克吐溫年底出版其著作後,一時洛陽紙貴,很多讀者都讚揚格蘭特為人真誠、勇於認錯,作品更為格蘭特家人帶來相當於今日 1,200 萬美元的豐厚收入,從此開拓出總統回憶錄的龐大市場。

美國:非虛構類書籍的國度

可是,總統寫作回憶錄作為例行公事,卻是從杜魯門(Harry S. Truman)才開始。德州農工大學政治學家 George C. Edwards III 認為,一切其實始於 1941 年總統圖書館(Presidential library)系統的建立 —— 此後每任總統都為自己建立總統圖書館,以收集任內文獻、手稿、檔案等資料,以更有系統方式總結歷史,也變得更在乎後世評價。

根據 Edwards 整理,戰後歷任總統的回憶錄風格迥異,有人花言巧語、有人語重心長,有行文言簡意賅、亦有冗贅囉嗦。但不幸的是,多數總統但求為自己洗白,都寧可交代沉悶乏味的政績,或者詳述會議上與會者身份,捨棄很多有趣的政壇花絮。民望低迷下卸任的杜魯門,便在回憶錄中執迷於為參與韓戰辯護。

既然總統經常借回憶錄粉刷政績,歷史學家又應否認真看待?Edwards 指出,學術界寫史時通常都會參考總統回憶錄,即使不會完全信靠箇中說法,也會相當重視。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歷史學家 David Greenberg 卻質疑這種治學方式,他以尼克遜(Richard Nixon)的首部回憶錄為例,尼克遜在書中自稱沒有挑戰 1960 年大選結果,但事實上,共和黨在 11 個州提出法律挑戰,很多歷史學家卻沒有懷疑地支持尼克遜的說法。

或者總統回憶錄所能說明的,終究不是總統本人,反而是讀者本身。Fehrman 便形容,美國向來是「非虛構類書籍的國度」(nation of nonfiction),特別是自傳體作品,無論是社會基層的貧民、抑或攀上權力巔峰的總統,他們的自傳一直有價有市。即使總統回憶錄如何巧言令色,但很多美國公民都認真看待,視之為治國理念的真實剖白,甚至影響選舉中的投票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