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首林鄭月娥上星期發表施政報告,讀了 2 個多小時,悶到手下官員及立法會議員呼呼大睡、狂玩手機電腦。
林鄭公佈 200 多項措施,全文 167 段,超過 3 萬字,正常人不悶死才怪。
世上哪有開放社會的市民,會聽自己國家或城市的領導,平鋪直敘地宣讀百多分鐘政策?
你又會否明白,為何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會宣佈牙科保健計劃、海濱長廊和單車徑等民生項目,而不讓其政策局長官員稍後宣佈?
措施太多,缺乏重心,最終被傳媒左揀右揀,標題百花齊放,傳播效果嚴重失焦。
其實,這種「數白欖」形式的施政報告已進行了數十年,套用劉德華當年的金句,「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係唔夠㗎」。
市民想聽到的,是政府對施政有何理念願景,如何帶動城市走出疫情困局,在疫後及社會運動後如何恢復過來。全篇施政報告寫得較具體的是政治部分,但全是一貫 line-to-take,沒有新解說,最終又被媒體評論員做 content analysis,數數當中一共多謝北京中央多少次。
若果再細看施政內容行文結構,其實與中學文憑試 DSE 的範文頗為相似。段落開始有一句很平凡、很「行」的引言,如「政府一直致力推動交通基建和為市民提供可靠及可負擔的交通服務」或「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然後便說政府之前做了甚麼工作、新措施如何如何,十分死板,段落之間沒有起承轉合,更不要說有甚麼感情,非常冰冷。
據說施政報告由特首親自撰寫,事實上,世界各地領袖都有優秀 speech writer,不如林鄭也重金請個文膽,反正那 300 多萬年薪的新聞統籌專員職位,至今仍然懸空(有沒有人肯做也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