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建不同政黨,維穩良藥?

A+A-
1969 年,東德成立 20 週年慶祝大會。 圖片來源:TASS via Getty Images

東德,正式名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既為蘇聯衛星國,如何推進「民主」,自有一套衛星國與衛星黨做法。研究冷戰東歐陣營歷史、人權及國際法發展的學者 Ned Richardson-Little 早年曾在個人網站撰文,解釋主導東德政治的德國統一社會黨(SED),為何會在國內扶植其他黨派,建立政黨聯盟(Bloc Party)。

東德並非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而是形式上獨立,實際附庸於蘇聯的衛星國。納粹德國戰敗後,當地出現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自由民主黨(LDPD)等政治力量,但很快便受到蘇聯佔領當局壓制,領導人被迫移居西德甚至處決。因此,Richardson-Little 指,這些政黨的繼任者認為,只能選擇離開東德,或接受蘇聯衛星黨 —— 統一社會黨的收編領導。

1974 年東德人民議會的表決情況。學者認為,人民議會只是橡皮圖章。 圖片來源:Günter Bratke/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蘇聯要充分控制其佔領區,或許有更簡單直接做法:實行黨禁。但 Richardson-Little 認為,收編當地政黨亦有一定好處,因為不同派系的政黨,可將當地人口各關鍵部分納入政治體系。例如以基民盟吸納基督徒、自民黨則整合了自由主義者及中小企業僱主。這些政黨的目標群體,本來就無意加入統一社會黨,吸納他們進入統一社會黨控制的政治體系中,反而能擴大與政權合作的空間。

同時,統一社會黨又與蘇聯佔領當局成立了其他政黨,招攬沒有團體代表的群體加入。如成立於 1948 年的德國民主農民黨(DBD),一方面吸收來自蘇佔農村地區的人,另一方面降低基民盟及自民黨的影響力。同年還有旨在吸納前納粹中層分子的東德國家民主黨(NDPD),Richardson-Little 指只要為他們提供政治土壤,前納粹分子亦會願意遵循新的權力結構。

於 1949 年正式成立的東德,正如其實質為附庸的衛星國身份一樣,表面上亦並非由統一社會黨專政的國家。Richardson-Little 表示,東德表面上甚至不是社會主義國家。1950 年成立的全國陣線(National Front),由統一社會黨領導,成員包括上述各政黨。據東德領袖形容,東德是由全國陣線領導的一個反法西斯國家;全國陣線則集合一群社會主義者及資產階級人士,致力於克服納粹的過去。

有了全國陣線這個整合體,還需要一個大舞台展示全民、各黨派團結一致的表象。Richardson-Little 指,當地定期舉行選舉的人民議會(Volkskammer),亦是展示各黨統一合作的工具。進入議會的,除了上述全國陣線裡 5 個政黨成員,還有由統一社會黨創立的民間組織,例如自由德國青年(FDJ)、自由德國工會聯合會(FDGB)、民主德國婦女聯合會(DFD)及文化聯盟(Kulturbund der DDR)。Richardson-Little 形容,眾多黨派組織在人民議會出現,象徵東德政體在統一社會黨領導下的多元、共同奮鬥,且每個派系都能在制訂法律與政策的討論過程中表達意見,使選民以至整個國家受益。

1986 年,農民互助協會(VdgB)成員加入人民議會後的議席分佈。然而,圖中所有政黨及組織均為全國陣線成員。 圖片來源:ADN-Bildarchiv/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然而,這種象徵終究並非真實。東德按照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 centralism)管治,統一社會黨亦只是列寧主義下的新型政黨(Party of the New Type)。制訂政令的權力,實際集中於統一社會黨掌握的國務委員會裡,而非人民議會;後者只是一枚橡皮圖章。Richardson-Little 補充,1989 年以前,除了基民盟在 1972 年曾獲准在墮胎合法化法案上自由投票外,歷來所有投票,人民議會均發出「全體人民團結」的信號。

常人看來,不講競爭,只求合作的政黨、議會及選舉政治體系可能頗為荒謬。但 Richardson-Little 提醒,這套做法在當年東德確有重要作用。因為統治者組建了不同的平台去代表選民觀點,從而吸收及動員民眾,使之對統一社會黨產生認同感,增強該黨的管治合法性。東德政黨聯盟及選舉雖然只是政治宣傳,但其意義亦不僅限於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