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常:如何支持離職的有線新聞記者?

A+A-
有被裁員的有線電視新聞部記者於大樓外見傳媒。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有關有線電視新聞部大地震的消息,在社會引起了很大迴響。

作為有線電視新聞的長期觀眾,眼見一個又一個熟悉的新聞記者在一夜間被(迫)辭退,說是「若有所失」絕對是一個 understatement。

這單新聞令我們不得不再次反思:為甚麼一個相對獨立的新聞媒體,對一個社會是這麼重要呢?

不說不知,其實從我們畢業離開校園的那一天起,「新聞」(News)便是影響我們最深的啟蒙老師。

我們怎樣 perceive 這個社會,怎樣 perceive 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都是新聞影響著我們的觀感。

我們覺得自己、自己所屬的 community 有甚麼權益「被剝削」,「應當」爭取甚麼權利,很大程度上也是新聞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灌輸給我們的一些想法。

久而久之,我們的印象中就形成了一種對於政治和社會現實的概念(a sense of reality)。

至於這個概念有多真實和準確?這就視乎我們的新聞來源是甚麼。

在過去十多年,隨著網絡媒體的急速興起,社會大眾對於 journalism 的看法和要求也有所轉變。

現在,無論是有線皇牌節目「新聞刺針」的一個重要調查報道(例如上月報道的「民意可『製造』?」—— 必看),還是「林作老母鬧裕美係『雞』?!裕美反應耐人尋味」這類娛樂新聞,均以同樣大小的篇幅,出現在我們那個早已充斥著各種各樣無聊帖文和商業廣告、十分 distracting 的臉書 news feed 上(相對於從前,大家會定時定候坐在電視機前專心看新聞報道)。

在這個無止境的滑手機過程中,我們對於「新聞」的概念,已在不知不覺間變得模糊(不知有幾多人每天睇臉書當睇咗新聞?),同時對於新聞的真與假,質素的好與壞,重要性的高與低,也失去了應有的鑑別力和判斷力。

作為新聞的接收者,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在這個講求個性化的 “news-on-demand” 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新聞平台?

看看前「金融時報」總編輯 Lionel Barber 在其著作 The Powerful and the Damned: Private Diaries in Turbulent Times 怎樣說:

In a world where politicians are promoting ‘alternative facts’ – the latest euphemism for propaganda and deceit – journalists have a duty to present the truth or something as close as possible. Factual reporting – not uninformed hyperpartisanship – remains essential to maintain an informed citizenry, on which our democracies depend.

常言道:“Comment is free, but facts are sacred.” 重點在 Factual reporting。這對於我們的公民意識和教育可謂至關重要,也是所有民主社會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大關鍵。

至於新聞的未來又會是怎樣的?

New forms of ownership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news organisations will appear, driven by the need to reduce costs and to produce journalism in the most efficient manner possible.

說到不同媒體之間的資源互補和合作,且讓我拋磚引玉:例如「蘋果日報」不是在努力開發「蘋果新聞報道」嗎?那麼有關管理層是否可以考慮吸納部分已離職的有線中國組和「新聞刺針」記者,進一步豐富和充實現有內容?當作是多一個賣點(或藉口)給讀者支持「蘋果日報」,不是很好嗎?

相信那些真心希望為本地媒體生態「做啲嘢」的朋友,定必會出錢出力支持吧?

在 21 世紀,再要求(或無知地奢求)一個既免費,又客觀、全面、全能、全知的媒體來告訴我們「全球每天發生甚麼」,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大家是時候改變自己吸收和消費新聞資訊的習慣了。

刻不容緩。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夢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修藏家」,相信藝術收藏只是手段,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