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是古典音樂界最著名、最具聲望及最富影響力的比賽之一。此大賽由 1927 年開始,現在每 5 年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辦一次,每每都能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傑出年輕鋼琴家參賽。蕭邦比賽的冠軍以及其他得獎者(包括第二至六名)的演奏事業,大多都會在比賽後起飛。他們不但經常受到世界各地的頂尖交響樂團邀請合作,亦會得到音樂廳及表演團體青睞,贊助他們舉辦獨奏會,而唱片公司也會爭相開出優厚條件吸引他們加盟。
比賽總共有 5 輪,頭 4 輪都是演奏蕭邦的獨奏鋼琴作品,而進入決賽的鋼琴家,則必須與華沙愛樂樂團演奏蕭邦其中一首鋼琴協奏曲。第 18 屆蕭邦比賽理應在去年舉行,但基於武漢肺炎疫情關係,比賽被推遲一年至本年 10 月才能舉辦。
在過去幾星期,我有機會欣賞大部分蕭邦比賽冠軍在參賽時的錄音和錄影片段,陶醉在此著名波蘭作曲家的音樂世界裡。我認為在史上 16 名冠軍裡,最優秀的一位非波蘭鋼琴家拉法爾.布雷查茲(Rafał Blechacz)莫屬。
布雷查茲於 2005 年蕭邦比賽的演奏近乎完美,技巧與情感均驚為天人,在決賽裡與樂團合作無間,浪漫地闡釋蕭邦第一鋼協的每一個音符、旋律及概念,成為 30 年來首位奪取冠軍殊榮的本地鋼琴家。
他的觸鍵出人意表地溫柔,即使在激情及澎湃的樂段,也只是輕輕地按摩琴鍵。這演繹方法帶出奇妙動人的效果,音樂出奇的流暢,就像在敘述一個故事般,完全表達了蕭邦在樂曲裡喜怒哀樂等多種不同的情懷。布雷查茲當年的身材、髮型及姿態都與作曲家甚為相似,有幾刻我真的以為「鋼琴詩人」蕭邦本人在台上演出。
當年的比賽評判更認為布雷查茲的演奏實在太精彩,徹底地把其他參賽者比下去,令他們決定不把亞軍頒給任何人(當年有兩名季軍),以強調布雷查茲的卓越才華及絕對優勢。
雖然布雷查茲的名氣不及多名蕭邦比賽冠軍 —— 包括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奥臣(Garrick Ohlsson)和趙成珍(Seong-Jin Cho)—— 但是只有他獨特、細膩、文雅的 Pianism 才能真摯地表達蕭邦精湛、富有詩意及深刻奧妙的音樂風格。
讀者有興趣的話,不妨按以下幾個連結欣賞布雷查茲當年技驚四座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