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滅絕(但可愛)的黑足鼬,怎能拯救?

A+A-
剛出生的複製黑足鼬 Elizabeth Ann。 圖片來源:Revive & Restore/Twitter

近月,科學家利用死去 30 多年的黑足鼬(Black-footed ferret)基因,首次成功複製出該瀕危物種的「後代」。從這次及早年的成功經驗來看,未來要令已消失或正面臨消失危機的物種「死而復生」,似乎愈來愈需要依靠生物科技。

去年 12 月 10 日,首隻複製黑足鼬 Elizabeth Ann 在科羅拉多州科林斯堡(Fort Collins)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轄下的黑足鼬繁殖場誕生。牠是鼬鼠 Willa 的基因複製品;Willa 於 1988 年去世,遺體在 DNA 技術發展初期就被冷凍起來。

這次複製計劃安排圈養鼬鼠作代母,最終成功產出 Elizabeth Ann。牠外表雖可愛,但其實充滿獸性,性情與代母截然不同。USFWS 黑足鼬物種恢復統籌員 Pete Gober 說:「我們一直照顧黑足鼬幼崽,會觸摸到牠,但到第二天,牠已想移開我們的手指。牠想要靠自己。」

Elizabeth Ann 的近照。 圖片來源:Revive & Restore/Twitter

黑足鼬之所以會瀕臨絕種,主要是因為棲息地間接遭到人類破壞。牠們幾乎只以土撥鼠為食,需要生活在擁有大量獵物的地域;但對牧場主人來說,如果牧地有土撥鼠,就不太適合養牛,因而會大量射殺並毒害土撥鼠群,最後連帶黑足鼬也成為受害者,數目不但銳減,更一度被認為經已絕種。直到 1981 年,懷俄明州一隻牧犬將一頭黑足鼬的屍體帶回家,引起保育人士注意。

自 1990 年代以來,科學家一直尋找仍存活的黑足鼬,以進行圈養繁殖計劃。相關計劃已在美國西部、加拿大及墨西哥數十個地點釋放了數以千計鼬鼠。然而,到目前為止,所有放生的鼬鼠全都來自 7 隻近親的後代,缺乏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為鼬鼠帶來持續的健康風險,如腸道容易出現寄生蟲,及森林疫病(Sylvatic plague)之類的疾病。

這次選擇複製 Willa,正是因為牠沒有後裔,同時擁有現今譜系以外的血統。Willa 去世後,懷俄明州遊獵及魚類部門(Game and Fish Department)將牠的身體組織寄送給非牟利組織 San Diego Zoo Global 經營的「冷凍動物園」,那裡保存了來自全球 1,100 多個物種及亞種的細胞。

未來,科學家或可以通過修改這些基因,幫助複製動物生存。Gober 說:「使用這類複製技術,基本上就可以凍結時間,令這些細胞再生。雖然,要做到稍微修補基因組就能賦予其遺傳抵抗力(Genetic resistance),我們的路仍然很漫長,但相信在未來可能會成真。」

生物科技保育非牟利組織 Revive & Restore 亦有參與統籌是次複製工作,組織首席科學家 Ben Novak 說:「生物科技及基因數據配合在地保育工作,確能發揮作用。」去年夏天,組織亦有參與複製蒙古野馬(Przewalski)的項目。因現時存活的蒙古野馬只有 2,000 頭,牠們同樣欠缺基因多樣性,血統只源自 12 頭野馬。此外,複製技術最終更可能令絕種動物再度出現,例如已消失超過一個世紀的旅鴿(Passenger pigeon)及滅絕數千年的真猛瑪象(Woolly mammoth)。

除協助複製物種之外,Revive & Restore 更針對瀕臨滅絕物種,例如海星、美洲豹等動物進行基因研究。機構聯合創辦人Ryan Phelan 指出,要進行保育工作,「工具箱」中必須有更多「工具」,而這些工具就是一直進步的科研成果,複製技術屬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