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誰家的香港人最香港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2021 年才開始兩個多月,身邊已經有幾位朋友到英國開始新生活,還有一堆人說多工作一兩年存錢才飛,或者等待疫情過去,才能入境澳洲和加拿大。走的肯定為數甚眾,但也有選擇留下的。有朋友丟不下家人、又怕不適應外國生活,結婚、買樓、生育三部曲最近剛做齊。離開是需要勇氣的,留下又是另一種勇氣,沒有人能說清哪一邊才是正確的選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香港人」的意義從此會走在分歧路上。

「移民」並非新鮮事,上世紀的主權移交嚇走了一大群人,但隔十年八載後又回流。馬照跑舞照跳,北水也餵養了不少人,香港看起來還是以前那個香港。於是走的人沒有帶走話語權,「香港」這個招牌仍與深圳河以南土地上的人和事連結,在外面的都算是脫落的枝葉。然而今次不一樣,這個地方真的徹底地爛掉,腐化成另一個形狀。這不是預言,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走掉的人不會回來,其中某些更可能再無法回來。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冠上「香港人」名頭的將會有三批人:移居外地的港僑、留港的遺民、以及用作清洗人口的「新香港人」。誰是香港人?甚麼是香港?怎才算是港味?三方互相爭奪話語權之餘,各自的內部又會爭奪次話語權。

港僑與在地社會結合,會被批評不夠正宗;遺民會被嘲笑死剩種,潛移默化被洗腦而不自知;「新香港人」在隱藏的政治任務外,也在文化多元的旗幟下提出自我主張。同一時間,不同地區的港僑互生私怨;遺民會在尋根過程中自我否定;「新香港人」則注定與政治情勢拉拉扯扯,抱著模糊不清的自主性。

至今為止都沒有人去在意、甚至沒有自己名稱的事物,都會被一一加上定義。對於消逝的事物,最直接的反應是留下紀錄及書寫標準,出版社也會乘機推出「香港文化字典」、「香港人 ABC」之類的著作。鴛鴦的奶茶和咖啡比例是多少?蘿蔔榚應該是用 XO 醬炒,抑或煎過再沾辣醬?這些都會被視為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標準」的差異則成為上述陣營間的對立點。

以上這些不是預言,而是早偷看的答案。面對著同一敵人,加上差不多的境遇,後八九民運的歷史注定會發生在香港身上。筆者只望這一切都發生後,有人會想起這篇文章,站出來不讓「香港」繼續跌入原教主義的漩渦,讓「香港人」綑綁在單一的定義上。大家應學懂雞蛋不放在同一籃子裡的道理,不是被人一下子偷走,自己也會互相碰爛。

記得我們一起經過的那個夏天。

Be water, my friend.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