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化世代,憑良心說話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A+A-
1933 年 10 月 4 日,愛因斯坦在倫敦出席活動並發表演說,呼籲國際關注納粹治下德國猶太人的危險處境。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過去一年多,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很多科學家從象牙塔走進公共領域的同時,科學專業也變得極度政治化。有些政府會以抗疫之命,打壓異見人士為實;疫苗研發,也成為推廣民族主義的工具。在政治化的氣氛中,科學家應該如何應對?大家或者可從愛因斯坦生平中找到答案,憑良心,不平則鳴。

1905 年,愛因斯坦年僅 26 歲就發佈文章「論動體的電動力學」(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解說震古爍今的「狹義相對論」。往後 10 年,愛因斯坦成為舉世知名的科學家,可是人類社會也在此時步入歷史黑暗的一頁,1914 年到 1918 年間,一戰爆發。「史密森尼雜誌」報道,出生於德國的愛因斯坦,成名後一直宣揚反戰訊息,他反對德國軍事主義,也呼籲要結束徵兵制;年輕時更曾成為無國籍人士,以避免入伍。

愛因斯坦長期活在鎂光燈下,在政治領域也變得愈來愈敢言。對於當時大眾來說,他不單是科學家,更是一位猶太人。他為猶太人權益打拼,利用自己的名聲,為 1918 年成立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籌款,他自己也成為創校董事會理事之一。他支持「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希望猶太人可以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家園,同時又能與穆斯林和平共處。在 1921 年,他就寫過:「我的同族手足在各地都被人欺負,我會一直為他們竭盡所能」。

他高調為猶太人發聲,招惹很多人不滿,當中包括學術界的同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萊納德(Philipp von Lenard)是當年光學界的權威,他早期和愛因斯坦惺惺相惜,後來受民族主義思潮影響,變成極端反猶太主義者,更成為納粹黨員。他猛烈抨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是令物理學高度理論化和數學化,最終令愛因斯坦無法憑相對論取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只是靠光電效應理論獲獎。

1929 年,德國有出版社推出「一百名反對愛因斯坦的作者」(One Hundred Authors Against Einstein),書中大部分文章都是針對相對論,但部分文章帶有反猶太主義色彩。愛因斯坦的多年好友、猶太裔物理學家埃倫費斯特(Paul Ehrenfest)據稱曾好言相勸,建議他遠離公眾目光。量子力學家玻恩(Max Born)也勸說:「在這些事情上,你就像一個小孩子,我們都很愛你,但你要聽我們明智的話」。

可是,愛因斯坦並未有規避政治,當其他人藉其猶太人身份攻擊他的科學理論時,他反過來藉此進一步宣揚社會公義和種族主義。他曾說作為猶太人,令他明白到其他有色人種的處境。1932 年 12 月,希特拉掌權前一個月,他到達美國。1933 年,納粹政府通過法案,禁止猶太人在大學任職。新生納粹政權視身在海外的愛因斯坦為大敵,他在德國的家被查封,本人被懸紅通緝。愛因斯坦成為全球最知名的難民之一,只好留在美國。

戰後,愛因斯坦更重視推廣人權和自由,只有個人自由得到保障,一個人才可以免於恐懼去追求人生計劃。於是,他著力反對美國的種族主義。1946 年,他在全美最悠久的黑人學府加州林肯大學發表演說,狠抨種族隔離政策,形容措施「不是有色人種的疾病,而是白人的疾病」,他不會對此沉默不語。冷戰初期,麥卡錫主義在美國蔓延,據指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曾下令調查愛因斯坦,檔案頁數長達 1,427 頁。

愛因斯坦在 1955 年逝世,至今依然被視為史上最出色的科學家,也有很多人視他為 20 世紀重要的人道主義者,為民主、人權、平等付出極大努力。2018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愛因斯坦遊記」(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記載他的遠東之行,當中形容中國人「骯髒、愚鈍」,「如果這些中國人取代了所有其他種族,那真是遺憾。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就連那樣想一想都是無可言喻的悲傷」。

羅格斯大學物理學家 Matthew Francis 就表示,愛因斯坦就如所有人一樣,是複雜的個體,他不完美,我們可以尊重、認同他的貢獻,但不用把他當偶像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