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黨是如何批鬥現代藝術?

A+A-
1937 年希特拉參觀「頹廢藝術展」,觀看不被官方認可的現代藝術作品。 圖片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顛覆叛逆的現代藝術,向來為獨裁政權所厭惡。曾立志當畫家的希特拉,對形式抽象的現代藝術亦毫不留情,納粹黨清理博物館館藏後,曾舉辦所謂的「頹廢藝術展」(Degenerate Art Exhibition)加以批鬥,視之為荼毒德國的猶太人陰謀,又把這些藝術家誣蔑為精神病患者。

納粹主義作為極權的代名詞,推行極端文化政策似乎不足為奇。德國藝術史家兼策展人 Olaf Peters 的研究卻提醒,對現代藝術的攻擊並非始於納粹主義,「頹廢藝術」的批評早見於 19 世紀末。1892 年猶太裔醫生 Max Nordau 曾著書立說,大談都市化令人類與土地割裂,貧瘠的城市土地孕育出現代主義文藝,是社會病入膏肓的徵兆,需要用醫學手段加以糾正。

1928 年德國建築師 Paul Schultze-Naumburg 發表著作「藝術與種族」(Kunst und Rasse),把保守文藝見解加以發展,成功吸引納粹黨注意,為後來策劃「頹廢藝術展」提供理論基礎。書中認為,現代藝術散發頹廢氣息,背離不朽的古典藝術理想;他把殘障、精神病患或社會邊緣人士,貶低為「非人」(subhuman);又直斥藝術圈子的腐敗,令現代主義藝術得以成功。

這種對現代主義藝術的敵意,隨著 1933 年納粹黨上台而一發不可收拾。希特拉支持者到處攻擊政敵的同時,文化藝術圈亦無法倖免,有書籍被焚毀,有藝術家和音樂人被開除教席。納粹黨文化機關支部亦在各地自發舉辦「羞恥展覽」(Shame Exhibitions),公開批鬥現代藝術作品,遍及德累斯頓(Dresden)、卡爾斯魯厄(Karlsruhe)、曼海姆(Mannheim)等城市。

然而,這只是納粹黨批鬥文藝界的第一步,大部分行動僅屬即興,局限於地區,又沒有中央統籌。隨著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執掌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成立,批鬥工作便改由中央指揮。此時納粹愈加指控現代藝術為猶太人與共產主義者的產物,密謀荼毒德國文化。1935 年希特拉曾如此評論:「藝術的使命不是沉溺在淫穢之中,純粹描繪人類頹敗的狀態,畫一個白癡作為母親身份的象徵,或者以畸形的傻瓜作為男子氣概的象徵。」

把抽象藝術視為精神病

批鬥風潮在 1937 年達到高峰,當年在慕尼黑同時舉辦了兩場展覽 ——「偉大德國藝術展」展示希特拉認可的藝術,如表現金髮男子完美裸體的作品,或者描繪理想化田園風景的畫作;另一場展覽卻稱為「頹廢藝術展」,當中作品為形式抽象的現代主義藝術,與納粹藝術理想迥異,被官方視作反面教材。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文章指出,當時「頹廢藝術展」的小冊子稱,策展目的是要揭露現代藝術「背後的哲學、政治、種族和道德目的與動機」,以及「隨之而生的腐敗力量」。展覽囊括 600 多件作品,涉及 112 位藝術家,部分在國際上鼎鼎有名,如保羅.克利(Paul Klee)、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等。

1937 年「頹廢藝術展」展出畫家 Otto Dix 作品 War Cripples。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研究納粹德國藝術政策的歷史學家 Jonathan Petropoulos 解釋,如作品形式抽象、或具表現主義色彩,甚至是猶太藝術家所創作,基本上都難逃「頹廢藝術」的帽子。展覽旨在要觀者對作品產生負面情緒,「這些畫作被歪斜地掛起,而且牆上有塗鴉,意在羞辱這些藝術和藝術家,以貶斥他們異常和荒唐」。

展覽分為多個展區,如褻瀆神靈藝術、猶太人或共產主義藝術、抨擊德國士兵的藝術品、冒犯德國婦女的藝術品。最駭人的是被標籤為「精神病房」的展館,當中畫作都屬抽象風格,小冊子形容:「這個恐怖房間中的油畫和繪圖,叫人無法理解背後揮動畫筆或鉛筆的人,腦袋究竟出了甚麼毛病。」

展覽不但以粗鄙的形式嘲弄羞辱現代藝術,還意圖說服觀眾,作品背後隱藏著威脅德國人的邪惡陰謀。為達到這個目的,策展人扭盡六壬,聘請演員假扮普通觀者,混入群眾以帶動討論方向。

最終整場展覽吸引超過 100 萬名觀眾,竟然是「偉大德國藝術展」入場人數的 3 倍之多。當中固然有忠實的納粹黨支持者,但有不少人卻是抱著「這是欣賞現代藝術最後機會」的悲情入場。展覽巡迴全國後,部分作品果然遭到納粹黨焚毀,但對很多藝術家來說,作品被毀只是悲劇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