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霧:記性變差也與疫症有關?

A+A-

武漢肺炎疫症踏入第二年,全人類生活方式大變,部分人連記性都變差,常會丟三忘四或是心不在焉,出現所謂「腦霧」(brain fog)的現象。由於當中不乏武肺病人,故被視為後遺症之一。但令人在意的是,不少「患者」從未確診,為何也會有此困擾?多名專家作出分析,並提供紓緩方法。

雜誌「大西洋」編輯 Ellen Cushing 自述,試圖回想週末做了甚麼時,腦裡一片空白;亦試過走進廚房但想不起為何進去,又或者用洗甲水清潔眼鏡。19 歲的愛爾蘭學生 Inny Ekeolu 驚覺自己認不出一位在疫情期間不曾見面的好友。「我若跟她擦身而過,不會想到要打招呼。」加拿大心理學家 Rachel Kowert 疫前常於週五晚與鄰居聚餐,最近有聚餐成員提起這件事,她腦袋卻一片空白,想不起來。「這實在令人震驚。」

美國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神經學博士 Borna Bonakdarpour 指出,「腦霧」可由眾多因素引致,包括孤立、焦慮、睡眠不足、運動量減少等。這些感覺會令大腦變得疲倦,尤其是有助於記憶、回憶及集中力的額葉(frontal)區域。保持距離及隔離等防疫措施,亦使我們缺乏社交及身心刺激。「這些因素可以影響我們的思考及行動,以至於大腦的運作。」她解釋:

我們減少外出,也曬不夠太陽,日常生活和周遭環境都在改變。我們變得更易分心。譬如我們需要在家工作,但一些人會有子女在旁騷擾。

生物學家 Tyus Williams 坦言,「腦霧」讓他難以保持思路清晰。「我感覺得到,也能理解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驚人的遲緩,就好像這種麻痺感在妨礙著我…… 我知道有甚麼不對勁。」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健康與人類發展學助理教授 Pepsi Umberger 亦指,她有許多學生上課時走神、難以於限期內完成功課及清晰地思考。很多人也在校報撰文,表示無法專注或吸收課堂內容。

現時 Umberger 開設課程,讓學生鍛煉思維及緩解壓力。「每堂我們都會先冥想,而學生最享受的一個活動就是『撕爛它』(Tear It Up),在紙上寫下目前所有煩惱,再把它撕成碎片。」她表示:「學生們反映得到管理壓力的方法後,有感覺輕鬆一點。」多名專家認為,一旦疫症終結,「腦霧」的影響亦不會持久。若想早日撥開「迷霧」,則可嘗試 Bonakdarpour 建議的 3 個步驟:

  • 定期鍛鍊及活動身體均有益身心,可以的話不妨做些短時間的運動,例如在晴天下散步;
  • 進行一些動腦筋的活動,像是拼圖及閱讀;以及
  • 多聽音樂,因為「音樂與我們的記憶關係密切,熟悉的音樂能喚醒記憶。音樂亦能開發注意力,刺激大腦,營造一種社交感,像有人為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