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無知:水災後的澳洲,反思氣候適應

A+A-
澳洲東部近日嚴重水浸。 圖片來源:路透社

澳洲多地暴雨連場,引發嚴重水浸,沖毀房屋及道路,部分地區電力供應中斷,造成至少兩人死亡,逾 4 萬人被迫撤離。路透社引述多名專家分析,面對氣候影響帶來日益嚴峻的威脅,當局卻多因「蓄意的無知」,未能妥善應對,甚至未有正視問題,令人民承受苦果。這類天災人禍,要怎樣才可避免重現?

風險評估公司 Climate Valuation 就氣候及極端天氣的風險,向業主及置業人士提供建議,其行政總裁 Karl Mallon 表示:「有人稱澳洲為『災難帶』,因為幾乎每一種都會在這裡出現。」隨著全球暖化加劇,令當地面臨更猛烈的暴風、洪水及熱浪、更嚴重的旱災,以及更危險的山火。他直言:「我們仍未著手面對此事,實在令人羞愧…… 我們有一切的誘因及金錢去做,只是一直未有正視問題。」

Mallon 指出,澳洲雖從 80 年代便知悉氣候變化,卻仍持續於氾濫平原建屋。他認為,問題通常源自「蓄意的無知」—— 當局依賴土地稅收,建築公司及開發商把利益置於安全之上,業主又想把保費壓到最低,而無論從地方政府、銀行或保險公司,置業者能得到的水浸風險資訊都很少。Mallon 直言:「有時候他們遇上水災才發現,說『我不知道自己身處的是水浸帶』。」

智庫 The Australia Institute 氣候及能源項目主任 Richie Merzian 表示,從聯邦、州級到市級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都各自為政,更指「聯邦政府似乎很怕提及氣候變化」。副總理 Michael McCormack 就曾把去年的山火,歸咎於「肥料自燃」。澳洲地球之友活動統籌 Cam Walker 提醒:「首先,我們得承認氣候影響會繼續惡化,那種所謂『百年一遇』的事會更常見,我們要為這個現實作好準備。」

部分置業人士從政府、銀行或保險公司處所得的水浸風險資訊很有限,甚至到了水淹房屋才知物業處於水浸帶。 圖片來源:路透社

Walker 提倡制訂地區為本的應對策略,讓各級政府與社區合作。Mallon 則認為,政府、按揭貸方及保險公司可以主動向業主提供優惠,鼓勵他們加強保護物業,確保屋頂足以抵禦風暴,並在高危建築四周興建防水閘。在市政層面上,政府可以增加排水道、加固海堤及採用現代化消防設備,同時提醒物業有較高山火風險的業主,要去除排水溝內的易燃物、使用防火塗料、安裝灑水器及能擋去餘焰的百葉窗等等。

國民積極防災,國家卻「嘆慢板」。Merzian 指出,澳洲易受氣候變化影響,但政府對進行全國性氣候評估,或制定「國家適應計劃」(National Adaptation Plan)等行動,均表現遲緩。環境部長在 1 月承諾,將於今年制訂全新的氣候適應及回復策略,預定會在 11 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公佈,而作為計劃的一部分,聯邦政府將先投資 1,290 萬澳元(約 7,650 萬港元),作為防災之用。

環保組織早已指出,保育及恢復濕地、紅樹林和森林,有助保護社區免受洪水和風暴侵害,城市增加綠化亦能降溫。氣候學家 Will Steffen 也提出,可改變農作物及耕作方式,以及引進較耐旱的牲畜品種,但他指保守派政府不願行動,去改變農業及建築業的固有做法,氣候變化淪為「黨派政治議題」。環保主義者更指,澳洲十分依賴燃煤發電,為世界上其中一個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正正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縱然環保團體長期遊說政府拋棄化石燃料,以及訂立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惟至今效果甚微。綠色和平澳洲及泛太平洋辦公室的 Martin Zavan 批評:「政府未能大減排放量,令澳洲及太平洋地區面臨更大的火災、水災及颶風風險。提及適應,你不能期望往槍傷貼塊膠布就會好轉。」Walker 亦指,1920 年至今澳洲就自然災害發表了 240 份報告,民眾卻仍在承受苦果。他警告:「沒有(排放)減低的適應,意味著向氣候變化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