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床不起?用喜愛的歌曲作鈴聲吧

A+A-

不少人早上都會有以下經歷:鬧鐘每 5 分鐘響一次,響完又響,明知時間緊迫,卻一直醒不過來,醫學界稱之為「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情況嚴重時更可持續達 4 小時。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日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指出,只要選擇正確的響鬧聲音,就能減少睡眠惰性,助人起床。

團隊的一項初步研究發現,與「嗶嗶聲」等沒有旋律的聲音相比,用有旋律(melodic)的樂曲作為鬧鐘,無論是哪種歌曲類型,均能大大降低睡眠惰性。為更深入了解相關效果,他們進行了第二論研究,以評估鬧鐘音樂對心理警覺性等方面的影響。

研究員先定制一個應用程式,然後請受試者利用智能電話設定不同聲音作為鬧鐘鈴聲。當受試者在家中床上被鬧鐘喚醒後,要立即打開應用程式進行測試,在畫面中的圖形顏色出現變化時盡快觸碰電話屏幕,以此評估其警覺狀態。結果顯示,與使用無旋律經典響鬧聲效的對照組相比,使用旋律鈴聲的受試者反應更快、更準確。研究員由是建議,人們在設置鬧鐘時可考慮易於哼唱的樂曲,或是自己喜歡的旋律,可能會有耳目一新的體驗。

研究員同時考慮到,警報等聲音亦能令人迅速醒來及作出反應,因此特意回顧過往研究,以了解在不同年齡組別中,警報設計及其喚醒的功效。在緊急情況下,兒童同樣受警報聲音設計影響,低頻的警報甚至是人聲,似乎都比傳統的高頻警報更能對抗睡眠惰性。這或取決於關鍵頻率波段寬度(Bandwidth),以及內耳和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例如,已有研究顯示,音樂可以啟動某些控制注意力的大腦區域,不過相關確切機制,則仍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