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評論事情,評論人,還是評論「評論人」?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我曾經在網絡上看過一個金字塔,講辯論的等級,其中最高級的,當然是以邏輯證偽對方的主要論點;其次就是挑對方的小毛病來反駁;之後是提出另一觀點;然後就是下三流的,例如批評對方的語氣、人身攻擊或謾罵。

看完之後,我們都大概知道,議事論事處於上流;論人不論事,因人廢言則是下流的。可是,既然大家都知道,但為何在網絡上流傳的,大多都是人身攻擊或訴諸情緒的說話,還非常有效呢?

因為大部分讀者都不是認真求真理或來辯論的,他們看文章不為學習,而是殺時間,所以根本不想看上乘的理論,只想心情愉快。那上面的金字塔就不適用了,因為你寫得太好,反而會讓讀者覺得沉悶或看不懂,要做的功課又多。

這也是很多網絡作家改為評論別人,甚至人身攻擊的原因。其實有如 80 年代的明星,那時候的人愛看八卦雜誌,看他們有甚麼感情風波或瓜葛之類,這種心態就套用在現時的名人之中。

不少追求收視率的作家,都沉迷上這種炒花生的方式。不過,此做法雖然能引人注目,卻會出現一個嚴重的副作用,那就是得罪人多,孤立自己,很多網絡作家都因此而惹人嫌。另一點就是,你攻擊的對象可能突然受歡迎,那麼傷害就會反彈回自己身上,很多人就因為於 2016 年寫臭梁天琦而中伏。

怎樣可以炒花生而得罪比較少人呢?這就衍生出第 3 個流派,那就是「評論評論人」,不去評論名人,改為評論那些評論名人的人。比方說,有人攻擊梁天琦,你就去討論那個攻擊他的人;如果你想攻擊梁天琦,就說那傢伙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想護航,則說他的評論狗屁不通。

這方法最滑頭,因為你沒有直接衝著真正想評論的對象,只是評論別人的評論,所以就算對方突然受歡迎,也不會直接反彈回自己身上。

此舉亦可以將責任轉嫁於對方。錯了時可以一腳把責任推過去;若因反對而出事,又可以突然轉彎,倒戈支持,說我聽了你新一則評論忍無可忍,要轉陣營了。你看,這樣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教大家這種老油條的套路好嗎?不過總要有人說出來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鄭立,Cheng Lap,香港人。從不被寄望的職校生到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長於議題思辨、邏輯推演,評析經濟與政治局勢。現於香港「明報」,台灣 udn 「鳴人堂」專欄,以及 PTT 論壇發表文章。著有「有沒有 XXX 的八卦」及「希特拉救港攻略」。Facebook Page:Cheng Lap。

https://www.facebook.com/leglory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