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隔離營的飯菜質素突然成為頭條,大家一方面驚訝政府的安排竟可如此差劣,另一方面也驚訝如此低質的膳食供應商,竟可在市場存活。值得慶幸的是,該供應商的服務對象不是一般大眾,你平常不會中伏;可惜的是,平時吃下劣質飯盒的人其實是中小學生,留校午膳所食的就是這些垃圾。
在筆者中學時代,大家都稱這些飯盒為「狗飯」,但現在回想起來也太人眼看狗低,狗糧質素應該還比較高。這些膳食供應商之所以能活下來,靠的除了是價低者得的投標辦法,劣幣逐良幣外,還有是父母和學校那種「好食一餐,唔好食又一餐」的思維:把偏食和難食混為一談,膽敢辯駁就會回帶「日本仔打到黎嗰陣食番薯皮」的故事。起碼筆者當時家中的老人家是如此。
大家對英國名廚 Jamie Oliver 的印象,或者定格在去年的奇味炒飯上,忘記他曾經以改革英國學校膳食而著名。他在 2005 年拍了一個電視節目 Jamie’s School Dinners,跑到不同學校,揭露原來的供應餐點難食之餘又營養不均衡,並落手煮出新的菜式。這節目引發了後續幾年的學校食物改革,英國政府甚至為膳食標準製作指引。
然而,一時的話題燒完就無影無蹤,改革沒有持續下去,指引形同虛設。學校和父母們根本不當改革是一回事,更不覺得有需要。Jamie Oliver 說「改善膳食」這種主張,始終被認為是屬於「高檔及中產」(posh and middle-class),社會大眾對此嗤之以鼻。
中小學膳食之差劣是眾所周知的,但價低者得可以省錢,不是我食也沒有問題,加上進食的學生根本沒有發言權。這種方式鼓勵了劣幣逐良幣,所以在此特殊的環境中,質素愈差的供應商,愈能夠壓低成本,也愈能生存下來。
「狗飯」是一種共業,與「政治與我無關」式的獨善其身思維異曲同工,兩者報應在多年後的今日,以悲慘的方式回到香港人的身上。眾人以為「改善膳食」與「選舉政治」都是「高檔及中產」的,與自己生活無關的遙遠事物,但到了燃眉之急時,一切已經太遲。
對社會事務的冷漠而言,香港人並不孤獨,許多發達社會都有相似的情況。只不過香港的節奏急速,報應也來得迅速。連 50 年都不用,中產也要一嘗「狗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