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面對封鎖及在家工作的需要,意外地凸顯德國政府機構在數碼化方面有多落後,例如直至數月前,地方機構仍要用傳真機交換疫情數據,亦因為設備問題,大部分公務員仍要回辦公室才能工作,就算政府發放補助金,網上設有申請表格,民眾卻必須列印及簽名後交回。
據德國之聲(DW)報道,在今年 2 月正式安裝「監察疾病爆發管理及分析系統」(SORMAS)之前,國內 16 個聯邦州仍以傳真通報疫情數據。德國公務員聯合會(DBB)主席 Ulrich Silberbach 對國家在數碼化方面在「昏睡」大感失望,他直言:「在這數碼時代,我們本希望能夠『登月』,卻仍是被困於『地下室』。」大眾更將矛頭直指公務員,Silberbach 並不同意:「問題不在於我們的同事,起因是公共部門資源多年來被大幅削減。」
防疫限制雖要求僱主允許員工在家工作,但公共部門卻難以應付這種需求。今年較早時候,柏林政府每次只能讓大約 12% 員工使 VPN(虛擬私人網路)系統進行遙距工作。德國數碼協會 Bitkom 智能城市及區域地區經理 Michael Pfefferle 說:「病毒大流行的特別之處,在於凸顯了這 10 多年來政治及公共領域上人所共知的問題。這向來是德國的關鍵,就是我們知道有這個問題,卻不曾處理。」以致在 2020 年歐盟數碼經濟與社會指標(DESI)的「數碼公共服務」部分中,貴為最富裕經濟體之一的德國,在 28 個國家中只排名第 21。
Bitkom 最近就地方政府及首長的看法進行調查,收到 640 份回覆,發現政府部們在數碼化問題上之所以寸步難行,可歸結出 3 大主要問題:缺乏財政支援、缺乏專業知識及人才,及缺乏來自聯邦政府的指引及準則。其中科技人才短缺是一大難關,Silberbach 表示,目前德國公務員職位有 330,000 個職位空缺,其中有 46,000 個是資訊科技職位。他解釋,招聘之難在於現有公務員薪酬結構難以向年輕專才提供具競爭力的薪金,而且德國公共部門所能提供的過時資訊科技架構及技術,也難以吸引真正人才。
其實早在疫症前,大聯合政府已計劃要在 2022 年,將 500 多種公共服務數碼化。目前離限期只剩幾個月,但仍大量項目處於規劃及構思階段。公共部門仍有許多表格及申請需要書面簽署,而且當局自 10 多年前引入的數碼身份證幾乎從未好好利用,就算大部分程序理應可以在網上進行,因未能使用電子認證,最後一步仍是要列印表格及簽名才能交予地方當局。大流行期間,政府大部分網上補助金申請情況也是如此。
Pfefferle 說:「對紙張及簽名的熱愛,仍然植根於德國政府。不僅是衛生部門之間,還有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之間,合作程序都明顯過於繁複。這些繁複的結構、過於重視紙本,都顯示政府自身已成為大流行下的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