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年代,唱 Kowloon Hong Kong 等英語流行曲的他們

A+A-
The Reynettes LP Malam Idah 封面(局部)。 圖片來源:discogs

近來,ViuTV 的節目大熱,加上優秀的創作歌手湧現,令本地樂壇愈來愈受人關注。香港樂壇曾經輝煌多時,出過一個又一個超級巨星,而香港流行樂始祖,很多人會追溯到許冠傑在 70 年代的粵語歌曲。其實,在戰後 50 至 60 年代,香港作為英國治下的國際城市,曾經出現過英語流行曲熱潮,而且不止香港華人參與其中,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尤其菲律賓樂隊。

黃霑形容:「香港的流行音樂,如果說它有父母的話,一個是歐西流行音樂,另一個就是上海時代曲」,而戰前上海時代曲又多以菲律賓樂隊演奏和編曲。香港教育大學亞洲研究學者 Mark Raygan Garcia 指出,早在 1900 年代,已經有東南亞,特別菲律賓樂手到香港謀生。當時菲律賓樂手更多進駐上海高級夜總會,中國經歷國共內戰,政權易主,這批音樂人就跟隨上海資本家南下香港,為香港音樂界帶來新景象。

黃霑憶述,戰後香港高級夜總會,清一色由菲律賓樂隊駐場,只有低級夜總會才有中國人。當時著名菲律賓樂手 Fred Carpio senior,另外還有「菲律賓簫王」Lobing Samson,黃霑年少時就聽他們演奏,感到技術確實有很大差距。有些樂手在香港落地生根,例如 Fred Carpio senior 孫女就是著名音樂人杜麗莎。Mark Raygan Garcia 提到 50、60 年代,那批南洋樂隊憑著精湛的聲樂技巧,為香港帶來很多優質音樂,而且音樂類型廣泛,例如有曼波和搖滾。

Garcia 點名提到 60 年代的夜明珠樂隊(The Reynettes),他們有 5 名成員,是兄弟姊妹。很多香港人或者未聽過他們名字,但大抵也聽過他們的作品,最著名是 1966 年發佈的 Kowloon Hong Kong,曲風充滿東方美學,歌詞簡潔易明,歌曲開首的三句歌詞:「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We like Hong Kong,That’s the place for you」尤其經典,簡單地呈現香港作為環球城市的一面。Kowloon Hong Kong 推出後,經常被人翻唱,甚至旅發局也以此為推廣香港的歌曲。

另一方面,香港年輕人十分追捧歐美流行曲,50 年代末成立的麗的電視和商業電台,音樂節目都以西洋歌曲為主。在 1974 年前,英語是香港唯一的法定語言,法庭文件、政府文書都以英文撰寫,通曉英語被視為向上流動的關鍵,看英文報紙更是當時的身分象徵,西洋音樂固然也不例外。本地青年也模仿西方音樂,創作本地化的英文歌曲,當中泰迪羅賓所屬的樂隊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 就是香港的第一代華人搖滾樂團。

60 年代中後期,香港又出現兩隊傳奇的華人英文樂隊:蓮花樂隊和羅文四步合唱團。這兩隊樂隊各自出了一位香港流行文化史的傳奇人物,前者有粵語流行曲鼻祖許冠傑,後者就有一代歌王羅文,兩人憑著一首又一首經典歌曲,帶領香港由英文流行樂走進粵語流行曲時代,本地英文歌曲往後反而只能在地下音樂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