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無處的爛尾鐵路:鄂木斯克地鐵的故事

A+A-
2011 年,剛啟用的普希金圖書館站,因為不能通往任何其他車站,而被俄羅斯人稱為通往「無處的車站」。

6 月 27 日,屯馬綫在多返延期後,終於全綫通車,97 年以後,香港工程延誤並不是新聞。爛尾工程在共產國家或前共產國家很常見,在俄羅斯鄂木斯克市,就有一條或許永遠無法完成的鐵路項目,市政府在 2018 年已忍痛暫停歷時數十年的工程。

鄂木斯克(Omsk)是西伯利亞重鎮,為蘇聯在二戰後的軍事工業中心。由於獨特的軍事和工業地位,當地亦是西伯利亞鐵路的交匯點,能輕易接駁蘇聯境內各地,不過市內交通卻很不方便,大型煉油廠落成後,整個城市彷彿被額爾齊斯河斷開兩邊,居民只能透過大橋接通兩岸,交通經常擠塞。鄂木斯克地鐵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1979 年, 當時城市人口剛剛到達 100 萬大關,接照規定,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可以獲得蘇聯中央政府的補貼興建地下鐵路系統。

市政府開始籌措鐵路大計,居民都十分期待。1983 年,鄂木斯克地鐵項目的總工程司 Vladimir Ryzhov 在雜誌 Metrostroy 撰文,表示積雪、冰霜和路面結冰,令居民交通不便,缺乏大橋和市內鐵路的鄂木斯克公共交通體系,根本滿足不了民眾需要。當時他預計項目工程和在 5 年之內正式動工。可是,地鐵項目卻碰上蘇聯晚期複雜多變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戈爾巴喬夫推出一連串新政,不單未能挽救蘇聯,更加快蘇共倒台。

蘇聯在 1991 年 12 月正式成為歷史,新生的俄羅斯聯邦接掌鄂木斯克市,要到 1992 年,籌備多年的項目才正式動工。不過當時俄羅斯的政局仍然不斷變化,聯邦制模式代表地方政府要減少對中央政府的依賴。初時,作為西伯利亞軍事和石油重鎮,鄂木斯克還可以在資源上自給自足。知名的西伯利亞石油公司(Sibneft),是該國其中一所最大的石化企業,持有鄂木斯克的煉油廠,亦是當地最大的納稅人。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的老闆之一正是油王阿巴莫域治(Roman Abramovich)。

可是 2006 年,西伯利亞石油公司搬往聖彼得堡,成為國營企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一部分,令鄂木斯克每年稅收減少約 2.2 億美元。鄂木斯克難以繼續項目,但在 2011 年,市政府依然啟用普希金圖書館站(Pushkin Library station),鐵路標誌以紅色的 M 字配上白色底,非常搶眼明亮,可是車站並不能接駁去任何其他車站,市政府只是希望便利行人經地下通道前往周邊地區。

車站啟用時,市長 Leonid Polezhaev 曾雄心壯志指可以在三年內全綫通車,結果又一次落空。市政府後來又想到改為發展電車系統,認為成本會遠低於地鐵,但估價後還是覺得不可行。到 2018 年 6 月,市政府正式宣佈中止鐵路項目,由 1979 年開始籌劃,到 2018 年中止,項目歷時足足 39 年。雖然鄂木斯克地鐵最終爛尾,但就成為當地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是藝術家惡搞的對像,不少俄羅斯人則稱普希金圖書館站為通向「無處的車站」(station to no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