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海地總統遇刺,人民見怪不怪?

A+A-
海地首相太子港(Port-au-Prince)。 圖片來源:STAN HONDA/AFP

海地總統摩依士(Jovenel Moïse)在住所遇刺身亡。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海地,1804 年通過革命從法國獨立。然而,當地長期受外內力量影響,各方面早陷入癱瘓。已故海地民主運動人士 Patrick Élie 就曾形容自己的國家「從奴隸制中獲得自由,但其餘的都沒有得到」。摩依士遇刺前,海地亦處於動盪之中;當地人更形容,即使其他摩依士潛在繼任人上台,也無法改變兩個世紀以來的不堪。

有評論會把今天海地人類發展指數低下、普遍貧困,歸納於獨立後持續受外國剝削、干涉。誠然,法國曾在 1825 年武力脅迫海地賠償前殖民國財產損失、美國在 20 世紀控制海地財政至 1947 年,但英國著名外國新聞記者 Martin Fletcher 在「泰晤士河」撰寫的評論,更著重於歷來海地總統的失敗管治。

Fletcher 指,海地從獨立之初即陷入經濟困境。而該國一直由各個暴君、獨裁者、終身總統統治,他們大多出身精英階層,一心想著如何發國難財。當中最為人詬病的便是「爸爸醫生」(Papa Doc)老杜瓦利埃(François Duvalier)和「娃娃醫生」(Baby Doc)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一對總統父子,從 1957 至 86 年持續執政。父子們通過國家安全志願軍(Tonton Macoutes),加上人民對巫毒教(Voodoo)的信仰,在超過 28 年的恐怖統治期間,估計殺死 3 至 6 萬人

1990 年獲大量貧窮選民支持,首度當選總統的阿里斯蒂德(Jean Bertrand Aristide),執政僅 8 個月即遭軍事政變推翻,流亡國外。直至 1994 年美國軍事介入,阿里斯蒂德再任總統。然而,這位 2004 年再度流亡的總統,亦面對腐敗、與販毒分子勾結、其支持者侵犯人權等指控。至於國際社會的援助,Fletcher 指大部分承諾資金從未真正交付,或重複計算,又或進了當權者的錢袋。大量湧入的糧食援助,則打破了海地本地食品供應鏈的微妙平衡,隨時導致該國糧食市場崩潰。

早在總統遇刺前,海地政局已經不穩,又有地震、霍亂疫情、外國干預及幫派暴力等影響。海地出身的維珍尼亞大學政治系教授 Robert Fatton 指,海地在摩依士管治下:「一切可能出錯的事情都出錯了。政府機構無法運作,經濟停滯…… 政治動盪,政府被民眾指控腐敗。」

從事水果貿易的摩依士過去未曾擔任公職,本應於今年 2 月任期屆滿的他,據報發起修憲,允許總統競逐連任、對武裝部隊掌有更大控制權、在任期間行事享有法律豁免。研究海地政治的紐約市皇后大學教授 François Pierre-Louis 稱,摩依士被殺不令人意外。「摩依士打擊競爭對手的政黨、商人及顯赫豪族。他樹敵太多,疏遠太多人,任何勢力都有可能襲擊他。」

總統之死,海地人又何看待?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訪問了海地人在紐約市聚居的「小海地」社區。有受訪者表示,過去已見盡島上各種悲劇。居民 Patrick Coby 則形容:「對我、對人民來說,是時候了。他在任內領導國家的方式,為人們帶來極大痛苦。我希望買瓶酒慶祝。」Coby 強調自己為此感到興奮,不代表沒有人性,「而是海地的殺戮實在太多了,而他(總統)對此未曾有任何表示。」

Fletcher 對海地前景的評論,似乎呼應了 Élie 的描述:「無論未來日子如何混亂,已一無所有的人,也沒有甚麼可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