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略談子彈發展史(二)

A+A-
越戰電影「烈血焚城」(Full Metal Jacket)中,士兵訓練時用的就是發射 7.62 北約彈的 M14 步槍;圖為劇照。

前文提到,19 世紀設計的金屬外殼、一體化子彈,已經和現代彈藥非常接近,唯一的分別在於火藥的成分。在 19 世紀 80 年代以前,所有的火藥武器都是以黑火藥作為燃料。但黑火藥在燃燒時會冒出大量白煙,不但會影響視線、暴露射手位置,燃燒後所產生的殘渣更會侵蝕槍管,影響槍械的準繩度。

直到 19 世紀 80 年代,無煙火藥面世。經過瑞典化學家諾貝爾改良後,無煙火藥的穩定性高、爆炸力大,加上燃燒後沒有火藥殘渣和煙霧,隨即完全取代黑火藥成為彈藥的主要燃料。自此,彈藥的構造再無重大改變,反而是其口徑隨時間產生變化。

以美軍為例,自 1906 年開始採用大威力的 .30-06 子彈作為制式彈藥,沿用到一戰、二戰及韓戰(.30 指口徑 0.30 英寸、06 則是採用年份 1906 年)。但 .30-06 子彈火藥量大,於全自動射擊時難以控制,因此在研發下一代可作全自動射擊的戰鬥步槍時,軍方同時將 .30-06 子彈的彈殼縮短,減低火藥量,成為 7.62×51mm NATO 北約制式彈藥。新的 7.62 北約彈有不下於 .30-06 子彈的威力,同時生產成本較低;較為輕身的子彈,亦代表士兵可以在同一個負重下攜帶更多彈藥。

雖然操控性的問題得到解決,但 7.62 北約彈依然有其限制:由於 7.62 北約彈的彈頭沿用相對重身的 .30-06 步槍子彈彈頭,發射該子彈的步槍槍管必須有一定長度,以確保彈頭有足夠時間加速。如果槍管過短,子彈在未達到最高速度時已經離開槍管,便不能發揮應有的彈道表現。因此,美軍發射 7.62 北約彈的 M14 步槍依然有一定的重量和長度,在越南等叢林地區使用就顯得格外笨拙。

越戰電影「軍天壯志」(We Were Soldiers)中,士兵所用的是發射 5.56 北約彈的 M16 戰鬥步槍;圖為劇照。

去到越戰中期,美軍轉用重量更輕、彈頭更細的 5.56×45mm NATO 北約制式彈藥。起初士兵對於 5.56 北約彈的殺傷力是抱有懷疑態度的:因為 5.56 北約彈的彈頭比 7.62 北約彈體積較細,意味著子彈在發射後所攜帶的動能亦較少,有可能在擊中敵人後直接失去動力,無法做成致命傷害。但實戰證明 5.56 北約彈有很多優勢,例如槍管可以做得更短、有更好的操控性,更重要的是殺傷力不減。由於彈頭較輕,5.56 北約彈在離開槍管時的速度非常高,加上子彈的流線型設計,當擊中敵人時,彈頭會因為彈鼻先接觸到肌肉而減速,但彈頭末端依然有強大動能,令整個彈頭在人體內翻滾,做成極大創傷。自始 5.56 口徑成為北約軍隊步槍的新標準,衍生出前文提及過的各款戰鬥步槍;而 7.62 口徑較多用於狙擊槍、班用機槍等支援武器上。

5.56 北約彈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服役至今,直到下一代戰鬥步槍子彈面世。

有關 5.56 北約彈的殺傷力

註:根據香港法例,任何人士除非持有牌照,否則不得管有槍械或彈藥,製造、儲存、出售或修理槍械或彈藥亦屬違法。本文內容純粹由歷史角度討論子彈技術發展,筆者在本文及過去所寫的任何內容從不鼓勵違法行為,亦不同意被用作違法用途。任何人士如想管有槍械及彈藥作收藏或運動射擊用途,必須向警務處處長申請牌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香港出生長大,見證香港人冠絕東方,義勇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