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病毒全球化,全球經濟學家預測世界經濟會大衰退。但到了 2021 年 7 月,國際關係雖然緊張:美中在南海、台海、香港、新疆等問題對決日趨尖銳,但在經濟世界,美國帶頭強勁復甦。
今年 2 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言:今年美國全年經濟增長 3.7%。7 月 1 日,國會預測增加了一倍,認為今年增長會是 7.4%。英格蘭銀行同樣也調高了英國經濟增長預測。
副作用當然是通脹。美國適逢 80 年代列根時代以來從未見過的高通脹率。今年 2 月至 5 月的一季,美國通脹高達 8.3%。原因有二:拜登政府注資 2 萬億美元刺激經濟復甦,包括改進基建。美國政府維持對中國入口貨的高關稅,而中國方面的應對是人民幣升值,故意刺激美國民間通脹,以示報復。意思就是:美國若敢與「中國製造」脫鈎,付出的代價將會是日益昂貴的民生成本。
雖然經濟增長,疫情中的美國人不願意回到原有工作崗位。一來生產線沒有大批搬回美國;中國製造的口罩和醫用品,卻在疫情中增加出口。
另一方面,因為晶片短缺,汽車和其他電子產品的產量受影響。半年前,在美國買一輛 3 年車齡的豐田汽車,價錢為平均 1.8 萬美元,灌滿一缸 60 公升的汽油箱為 28 美元。到了 5 月,同一輛汽車,價格貴了超過兩成,灌滿一缸汽油,價格貴了三成。
這樣的復甦,不表示世界經濟可持續共同增長。因為許多國家沒有能力注射疫苗。全球只有 4 分 1 人口打了一劑疫苗,打齊兩針的,只有一成。而且病毒正在變種,注射了兩劑的人,還有可能要注射第三針。疫情未能完全解決,全球經濟只會繼續趨向貧富懸殊,而美國在富裕的金字塔頂。
因此,這樣的增長,是過熱的泡沫化。港幣與美元掛鉤,中國的熱錢也在尋求不同的渠道湧出,香港的房地產價格只升不跌,看來還會維持一段時期。這就解釋了為何政治雖然黑暗,但房地產消費仍一片看好。美國和西方逐漸也一樣。這是 21 世紀全球化經濟又一輪驚險的過山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