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含豐富蛋白質,是部分人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到底全球人均食用了多少魚?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20 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顯示,魚類食品在 2017 年佔全球人口動物蛋白攝取量的 17% 和總蛋白的 7%。全球人均魚類食用量由 1961 年的 9 公斤上升至 2017 年的 20.3 公斤,不足 60 年便增加兩倍。FAO 預計,全球人均魚類食用量將持續上升,至 2030 年將達 21.5 公斤。截至 2017 年,有約 34% 的魚類處於被過度捕撈的狀態。
2018 年,全球捕撈漁業產量創下 9,640 萬噸的記錄,其中約 8,440 萬噸漁獲來自海洋,而中國的海洋捕撈量達 1,268 萬噸,佔全球海洋漁獲量 15.02%。
被捕撈最多的魚類是秘魯鯷,佔全球捕魚總量 10%。秘魯鯷主要用作製造魚飼料和魚油,亦可以直接食用,惟市場規模相對而言並不大。
為支持本港漁業可持續發展,政府於 2012 年底開始禁止在香港水域拖網捕魚。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顯示,禁令生效兩年半後,本港海域的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改善。除了捕撈漁業,本港還有海魚養殖及塘魚養殖漁業,常見的養殖品種包括青斑、沙巴龍躉和黃鱲䱽等。2018 年,全球水產養殖的魚類食品佔人類食用量的 52%,FAO 預計至 2030 年相關數字將上升至 59%,部分靠野生捕撈的魚類,將轉以養殖方式生產,繼續滿足人類的需求。
不吃魚類甚至是所有海產,到底能否解決現存的海洋生態問題,存有爭議;但在購買海產時留意其來源地,以及選擇食用環保海鮮,相信對保護海洋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