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全球年輕人不滿

A+A-
今年 3 月,阜陽一個招聘會。 圖片來源:Sheldon Cooper/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全球下一代,不論國家經濟富裕或貧窮,年輕人不滿的情緒愈來愈強烈。

以法國為例,七成半的年輕人,剛進入職場只得臨時合約,其中大部分最終無法轉為正式員工,只有大學畢業可能會得到長期聘用。

但在中國,今年有 1,400 萬新勞動力投入城鎮,其中包括 900 萬大學畢業生。中國出現工種和技能錯配的現象,令失業率難以進一步下降。中國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經濟增長不平衡,服務業比製造業恢復得慢,前者卻更「適合」畢業生,後者的求職對象是農村進入城市的低學歷者。

標普全球評級公司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Shaun Roache 指出,出口和投資,包括重工業和房地產,正在推動經濟回升,但這種需求並沒有創造適合當今許多畢業生的工作類型。

香港許多名牌大學高材生,即使回流香港,投身經紀公關、兜售保險,又或自立門戶,利用網絡做 KOL。大學所讀三年,與求職所需的知識技能不相配。全世界俱有此種求職亂象。

年輕人缺乏工作長約,對父母的倚賴性延長。這就解釋了為何大學愈開愈多、父母對子女還是愈來愈當他們是兒童。但因為網絡世代分化父母與子女的感情,既然年輕人成為「啃老族」,在家中寄居,家庭的凝聚力本應增加,相反卻正在減弱。

全球化之下,包括西方世界,家庭倫理關係比以前脆弱。加上老一輩的人,若在 70 年代出生,自己也未經戰爭和艱苦的歷練,在社會福利中長成,缺乏遠見,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代溝問題。

財富高度集中在 IT 界和金融界,此一重大工資結構調整,必然造成薪金下降,令年輕人所得低於長輩。很多年輕人夢想從事某些職業,卻要卡在枯燥乏味、飽受壓力的工作中。

在這方面,香港的 BNO 移民,到了英國,加上文化隔閡,或會面對更大的焦慮。始終有全球化的原因,有香港的區域原因。此所以選擇移民英國者,要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