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結束,蕭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以 25.7% 得票率的些微優勢,壓過得票率 24.1% 的基民盟-基社盟。有「機械人」(Scholzomat)稱號的蕭爾茨,將有機會成為下任德國總理。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從選戰開始,蕭爾茨已把目標對準過去四次選舉中,大量支持默克爾但並非死忠於基民盟的德國人。
雖然黨派不同,但媒體也形容蕭爾茨風格與默克爾接近。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資深研究員 Corinna Hoerst 稱:「蕭爾茨身為溫和派,是社民黨中的異數。該黨領導層大多左傾,起初並不支持他。」Hoerst 的同事 Sudha David-Wilp 補充:「這種中間主義,是蕭爾茨和默克爾的共同特徵。默克爾總是居中治理,相信蕭爾茨如果真的成為總理,也會嘗試這樣做;當然這也取決於聯合政府的要求。」
蕭爾茨本人在選舉中亦以默克爾繼任人的形象作宣傳。上月,蕭爾茨便在流行雜誌訪問中模仿默克爾的招牌菱形手勢(Merkel-Raute)拍攝硬照。「金融時報」引述一名蕭爾茨親信助手稱,模仿手勢是討好「默克爾社會主義支持者」(Merkel Sozis)的其中一環 —— 這群選民在默克爾退休後,或會考慮投票給社民黨或綠黨。該助手解釋:「他們欣賞默克爾的樸實無華、幽默感與鎮定 —— 且在蕭爾茨身上看到完全相同的特質。」
蕭爾茨在選前的執政聯盟擔任財政部長一職,過去 8 年,社民黨選擇與基民盟合組大聯合政府,在制訂政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例如德國在 2015 年引入最低工資,亦是由社民黨在聯盟內爭取。不過長年困擾社民黨的問題是,選民往往把政績歸於默克爾。赫爾梯學院(Hertie School of Governance)政治傳播教授 Andrea Römmele 則指,隨著默克爾不再競逐,「社民黨可以將政府裡取得的成就歸功於自己。假如默克爾一直屹立政壇,這些成就便會記在她身上」。
蕭爾茨能帶領社民黨贏得第一大黨地位,亦與自身表現穩定,而對手綠黨、基民盟領袖出現失誤有關。7 月,德國發生洪災,基民盟黨魁 Armin Laschet 於 8 月到訪災區視察時,被鏡頭捕捉到大笑的畫面;綠黨聯合領導人 Annalena Baerbock 則受選舉前出版的書籍被指抄襲所困擾。牛津大學比較政治學講師 Matthias Dilling 表示:「蕭爾茨領導的社民黨與其他兩黨相比,成功減少甚至根本沒有犯下公開錯誤。」
假設蕭爾茨成功籌組聯合政府,並以默克爾的延續候選人(continuity candidate)風格居中主政,也要面對一定挑戰。即使如蕭爾茨所言,選舉期間社民黨「多年來從未如此團結」,但選舉後黨內仍是由更左傾的 Saskia Esken 及 Norbert Walter-Borjans 共同領導,而過去 8 年不少社民黨成員亦不滿執政聯盟政策過於保守。身為黨內中間派的他,可能要面對類似默克爾主政時在黨內遇上的麻煩。默克爾過去到底如何組成一個廣泛,甚至是鬆散的中間偏右政治聯盟,也許值得蕭爾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