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碳權」交易產品需求升供應跌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同國家在有意邁向碳中和後,都紛紛訂立法規,把氣候成本轉嫁至商界,要求全城減碳。當中,碳權(carbon credits)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做法,此舉早在歐洲、美國、日本實施,2021 年更在中國試營。而由於碳排放額度供不應求,價格激增,造就碳權交易產品成為過去一年來備受注目的另類投資。

與世界各地碳排放額度交易價格掛鈎的 ETF,首選 KraneShares Global Carbon ETF(KRBN),掛牌以來截至 2021 年 8 月中已大升近 9 成。這隻 ETF 追蹤的是 IHS Markit Global Carbon Index,乘著碳排放信用額價格攀升之勢,屢創新高,過去大約 7 年的年化回報率達 23.86%,當中持倉佔比最大的兩項資產是歐洲碳價期貨(約 68%)和美國加州碳價期貨(約 14.8%),費用比率為 0.79%。

KRBN 深受投資者歡迎,後來於 2021 年 10 月加碼推出分別針對歐盟及美國碳權的 KraneShares European Carbon Allowance ETF(KEUA)和 KraneShares California Carbon Allowance ETF(KCCA),預料前者會因為歐盟更大的綠色決心,長線跑贏後者。

另一隻則是 Barclays Bank PLC iPath Series B Carbon ETN USD(GRN),追縱美國洲際交易所(ICE)的 ICE ECX EU Allowances Emission futures 和 ICE ECX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futures,費用比率為 0.75%。

事實上,全球有四個主要的交易平台,買賣碳相關的期貨合約,包括美國洲際交易所、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YMEX)及納斯達克 OMX 集團(NASDAQ OMX),但零售投資者卻難以參與,透過買賣碳權 ETF 是最好的方法。

而這類因氣候危機應運而生的「人血饅頭」,順應各地監管 ESG 的制度漸趨完善,過去幾年甚受投資者歡迎。其推動因素包括全球政府加強監管、歐洲天氣變得極端、投資者加大力度迫使企業減少碳排放等,促使歐洲每噸二氧化碳的價格已從 2021 年初的 30 歐元,飆升至年中逾 60 歐元,跑贏不少資產類別,算是眾多 ESG 投資渠道中最好的產品之一。因為在未來一段時間,碳排放交易額度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大,供應卻愈來愈緊絀。

舉個例子,2021 年下半年爆發全球能源短缺危機,市場擔心歐洲天然氣供應緊張,會推升碳權價格。其背後邏輯是發電廠需要燃燒更多煤炭,以應付電力需求,直接促使發電廠購買更多碳權排放配額,抵銷排放的廢氣,從需求方面短線推升碳價。

碳權的供求關係,除了宏觀因素,再一步分析也需留意碳權拍賣會的天數,如拍賣會天數減少,也會拉高碳權價格,當中分為兩種:自願減排(VER)及經認證的減排(CER),後者在國際之間的認受性更高。

歐洲碳權長線仍處於上升軌道,主要原因是歐盟通過「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設立了減排的具體目標,也會逐步把碳排上限降低。而要加速轉型成低碳經濟,當前約 50 多歐元的碳價仍然過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如果世界要在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碳價需在 2030 年漲至每噸 147 美元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