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銀幕中,看著「智齒」裡頭的香港景色,我目眦欲裂。
兩個主要場景當中,觀塘著墨最多。
工業式微後,因為租金低地段好,引來了許多小商戶及文化產業的人前來。
新與舊交集,光速的破壞和建設,人多、擠逼、塞車,成了大家眼中觀塘的代名詞。
但觀塘於我來說,無疑血肉。
那是我由小到大的成長之地。
工廠之間的蜿然狹窄小路,頭頂上的冷氣支架縱橫,暴露的溝渠淤塞滲漏,地上灰黑水窪處處。
電影給我的震撼,源自於那令人窒息的垃圾堆,窒息是因為那惡臭,而惡臭來自於記憶。
我成長的觀塘,本就佈滿泥淖,低下階層在掙扎中求生。鄰居中癮君子、黑社會、精神病比比皆是。
看到「智齒」中那荒廢的小巴站,回憶一湧而上。腐爛中的裕民坊冷清荒涼,鐵路在頭頂轟然而過。站在破落小店裡叫賣廉價衣物的小子身影則栩栩如生,那些城市的幽暗,他一直看在眼裡。
生活提心吊膽,再習慣也無法從容自在,因為一不小心,你連將會失去的可以是甚麼都難以想像,電影中街童王桃的身影三番四次跟我自身重疊。又或者,其實根本是許多和我擦身而過的路人甲乙。
記得大學一年級,教授吳昊在課堂講述香港舊式廉租屋的惡劣環境,很有自信地對著班上人們說,那些歷史已然久遠,我們不可能會知曉。
我始終默不作聲,思索他說話的意思,是指我會忘記中學以前整整十多年的人生。
沒有屈服在惡劣的環境而成長蛻變,觀塘就是我的一面鏡子,也是香港整體的一面鏡子。
這些年來,香港的外觀逐漸變得富麗堂皇,但那些頹靡污垢真的消失不見了嗎?
當環境得到改善,而很多人沉迷在社交媒體上宣揚悲天憫人、爭取自我滿足,大部分的他們卻仍然刻意忽略那些正處在我們眼皮底下的灰暗,至今仍然在呼吸掙扎。
香港進步了是沒錯,但金碧輝煌只是耀眼的一部分。我的確有點介意那種姿態,一如上海外灘那燈火璀璨似乎就是整座城市的全部,其他比血肉更真實的都被當作透明。
「智齒」間中呈現幾次香港的繁華夜景,即使電影以黑白兩色來呈現,也壓不住那種讓人驚艷的美態。而這種過火的美,配合緊接而來的極端醜陋,更加叫人感覺吞下口水都難受。
我不知道導演的真正目的,是單純講一個故事,還是有更多實在的話要說。把電影當作兩小時的緊張刺激官感娛樂也絕無不可,因為論技術,作品本身確實無懈可擊,有心人要苦苦解讀,也許只是自尋煩惱,無補於世事。
反正這世界殘酷之處,在於明白的人一直明白,不明白的人也只會繼續裝作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