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 拼減碳,天然氣成各國搶手資源

A+A-
連接德國與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 Nord Stream 2。 圖片來源:Stefan Sauer/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世界各國為了搶救全球暖化問題而努力,但同一時間,各國卻在檯面下大力爭奪一項天然資源:天然氣。

在減碳趨勢下,天然氣需求將有增無減。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 2024 年,天然氣需求將比疫前水準增長 7%。麥肯錫也認為,到 2035 年,液化天然氣需求預計將以每年 3.4% 的速度增長,超過其他化石燃料。

今年 8 月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天然氣期貨價格,漲至約每百萬英熱 4 美元,不僅是去年同期約 1.6 倍,也創下近三年最高水準。在亞洲,8 月上旬天然氣現貨價格過去一年暴漲 5 倍,歐洲天然氣指標價格是一年前的 6 倍。

摩根大通報告預計,今年美國進入冬季時,天然氣庫存可能降至 2018 年以來最低水平,「美國天然氣市場處於令人不安的狀態」。「福布斯」則認為「如果我們在美國國內無法獲得足夠的天然氣,我們將不得不從其他地方獲得」。「日經 Business」表示,為了避免庫存不足,「歐洲和亞洲企業已開始爭奪天然氣」。

在歐洲,目前天然氣庫存比五年平均水平低 25%。近來俄羅斯減少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德國總理默克爾,如果莫斯科把天然氣當成「武器」,可能會對俄實施進一步制裁。

天然氣大漲首先是因為極端氣候造成用電量急遽上升。北美、歐洲今年夏天創下歷史高溫紀錄,冷氣大開導致用電量增加,作為發電來源的天然氣也水漲船高。國際能源署統計顯示,歐盟今年 1 月到 5 月天然氣火力發電量,比疫情爆發前的 2019 年同期還高。接下來北半球將進入冬季,作為暖氣燃料的天然氣需求又上升,價格也持續居高不下。

其次是結構性因素,主要是環保減碳趨勢下,各主要經濟體推動減煤或棄核,天然氣遂成為替代能源。

例如中國為實現 2060 年「碳中和」目標,天然氣需求不斷上升。今年上半年中國天然氣進口數量近 6,000 萬噸,年增 23%。「日經」今年 7 月引述統計,2021 年中國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可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進口國。

在供給方面,各大石油公司近年刪減支出,像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與雪佛龍(Chevron)在環保壓力下,都減少油氣探勘,各國也開始縮手。「金融時報」指出,2020 年初以來,除了卡塔爾正在推動大規模天然氣出口項目擴建,全球幾乎沒有新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項目獲得批准。

供不應求下,不少機構預測未來天然氣價格將維持高位。摩根大通今年 8 月報告稱:「我們沒料到天然氣這麼快就升到每百萬英熱單位 4 美元。」高盛也上調對明年夏季及冬季的價格預測。

雖然天然氣搶手,但它也被批評無法有效減碳,一些企業開始試著「綠化」。彭博社今年 8 月報道,石油巨頭英國石油(BP)正在銷售從美國愛荷華州牛糞裡取得的天然氣。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和法國道達爾(Total),則在嘗試一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氫能項目。

「華爾街日報」引述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數據,截至今年 6 月底,計劃中的大型綠色氫能項目有 244 個,較 1 月底增長 50% 以上。該委員會估計,用於氫能項目的資金已達數百億美元。BP 預測,若要實現零碳排放目標,到 2050 年,氫能可能會佔世界能源消費約 16%,而目前這一比率還不到 1%。

天然氣漲價對經濟影響不言可喻,甚至可能成為政治問題,美國財經頻道 CNBC 認為:「天然氣價格上漲是通貨膨脹的幽靈,已經成為(美國)拜登政府的經濟和政治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