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在全球暖化下,人類會變得暴戾和抑鬱?

A+A-
圖片來源:Sergei Bobylev/TASS via Getty Images

在過去數十年,全球暖化被視為是人類未來的一大生存危機,已經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和科研的關鍵詞。過去有不少研究指出了全球暖化如何加劇颱風熱浪山火、水位上升等天災和極端天氣,可是就只有較少研究聚焦於其對人類個人健康的影響。三位布里斯托大學學者近日在 The Conversation 分享,氣候變化下,人類會怎樣容易變得暴戾和抑鬱。

過去,布里斯托大學就有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在 2003 年,歐洲遇上自 1540 年以來最炎熱的夏天,例如法國歐塞爾(Auxerre)曾經連續 8 日氣溫超過 40 度(攝氏,下同)。當地不少建築沒有空調設備,人們也甚少應對酷暑的經驗,那一場熱浪造成歐洲 16 個國家大約 5 萬至 7 萬人死亡。2003 年的夏天是一個顯例,卻非單一事件,權威醫學期刊「刺針」(Lancet)去年底刊登的報告提到,過去 20 年,全球已經有 29.6 萬人因為酷熱而喪生。

三位布里斯托大學學者引用研究指,氣候變化同樣影響人類心理健康。最嚴重的情況是自殺。2018 年,由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家 Lisa Page 牽頭的研究團隊發表文章,她們整理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由 1993 年到 2003 年的數據,發現當平均氣溫高於 18 度,每再升高 1 度就會增 3.8% 的自殺風險。同一年,史丹福大學地理學家 Marshall Burke 的團隊亦公佈研究,指出 1968 年到 2004 年的美國和 1990 年到 2010 年的墨西哥,平均氣溫每升 1 度,自殺率也分別升 0.7% 和 2.1%。

另一個令人關注的精神健康問題,是暴力傾向。2017 年,一份東芬蘭大學的研究整理芬蘭 1996 年到 2013 年的數據,發現氣溫每上升 1 度,全國的暴力罪案數字大約增長 1.7%,團隊推算,如果其他因素不變(例如文化和政策),在非熱帶和非亞熱帶地區,平均氣溫上調 2 度,就有可能增加 3% 的暴力罪案。哈佛大學的環境經濟學家 Matthew Ranson 亦曾進行電腦模型估算,顯示 2010 到 2099 年間,全球暖化會為美國帶來額外 120 萬宗暴力事件。

除了較極端的自殺和暴力行為,過去亦有研究指全球暖化或會令人們更容易抑鬱和焦慮。科學家嘗試找出背後的因果關係;例如東芬蘭大學的團隊認為,周邊氣溫上升會令到體內分泌的血清素下降,可能造成抑鬱、焦慮和狂躁,繼而推高罪案率。隆德大學生態物理學家 Mare Löhmus Sundström 就提出,在高溫環境下,人們較易患上睡眠失調(disrupted sleep),變得煩擾、過敏易怒,因此更易有暴力傾向。

在未來,熱浪可能會來得更熱更長,在某些地區情況可能特別嚴重,例如有研究指西北亞的溫度,至 2100 年可能上升 8.4 度。另外,到 2050 年,全球可能有近 75% 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而城市因為熱島效應,溫度往往比鄉郊高,變相令更多人受酷熱之苦。各國要做好準備,由都市規劃到公共衛生體系,好應對氣候變化為人類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