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爾幹地區扼守貫通歐亞的通道,有極重要的戰略價值。可是,該區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向來十分尖銳,故此亦有「歐洲火藥庫」之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引爆地,在冷戰後亦歷經了血腥的南斯拉夫內戰。到近日,巴爾幹局勢再次受到全球關注,事關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正面臨一場分裂危機,有評論擔心或會引發血腥內戰。
波黑人口僅 300 多萬,但種族形勢極為複雜,約 48% 是波族,37% 是塞族,另外還有 14% 克族人(Croats);全國大概一半人口信奉伊斯蘭教,但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同樣有一定勢力。冷戰時期波黑地區受南斯拉夫高壓統治,到 90 年代初東歐集團崩潰,波族與克族便結盟爭取獨立,在 1992 年舉行公投,於塞族杯葛下宣佈獨立,結果掀起血腥的波斯尼亞內戰,南斯拉夫軍隊介入。歷時三年的戰爭,有超過 10 萬人遇難,當中 80% 是波族人,單在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就有超過 7,000 人被集體屠殺。
1995 年,在聯合國、北約和歐洲多國介入下,波黑各方終達成停火協議「岱頓和平協定」(Dayton Peace agreement),確認波黑獨立地位,但就採取邦聯制,51% 領土是波族人和克族人組成的波黑聯邦,另外 49% 是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為了維護民族共融,波黑設有三人主席團,波族、塞族、克族各佔一人,任期四年,期間三人輪任主席團主席。過去,因著北約介入,波黑的局勢尚算平靜,但就一直有評論指「岱頓和平協定」沒有從根本處理民族創傷。
現任波黑主席團塞族代表、前塞族共和國總統多迪克(Milorad Dodik)就是知名的大塞族主義者,他多次公開否認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存在。過去 15 年,多迪克出任總理、總統,乃至主席團主席期間都宣稱波黑是失敗國家、是西方社會的實驗品,並一直威嚇要廢除「岱頓和平協定」,爭取塞族獨立;而西方社會都沒有予以重視。不過當 7 月份,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辦事處立例,將否認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定作違法,就激起新一輪民族主義浪潮。

經過一輪杯葛行動,在今年 10 月 14 日,多迪克正式宣佈塞族人要脫離波黑的邦聯體制。多迪克為此草擬超過 100 份議案,列舉 140 個將要退出的政府機關,範圍遍及司法、稅收、立法機關等等,還包括撤出建立了 25 年的邦聯軍,重新建立屬於塞族人的軍隊。同月,塞族警方在昔日用以砲轟薩拉熱窩的賈霍里納山(Mount Jahorina)展開「反恐演習」。多迪克放話指,世上沒有一個政權可以阻擋他們的行動,又警告西方國家如要軍事介入,他也會有「朋友」支持。
事件之後,多國擔心新一輪戰爭一觸即發。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施密特(Christian Schmidt)狠批多迪克的行徑威脅巴爾幹地區和平穩定,並表示國際社會如不高調回應,「岱頓和平協定」勢將崩解。2004 年後,波黑的維和部隊由本來的北約,改為歐盟主導,但到今天實質只有約 700 人。而且一時之間,歐盟亦難以增派軍隊到當地,成員國在事件上的立場不一,例如外界相信匈牙利會支持多迪克的行動。
英國「衛報」估計,多迪克口中的「朋友」是塞爾維亞和俄羅斯。法國「法蘭西 24」亦報道,多迪克在 10 月時出訪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並與俄羅斯外相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會晤,向他彙報脫離波黑的計劃。俄羅斯亦已威脅,會在聯合國安理會阻擋一切與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辦事處有關的議案,亦會反對歐盟部隊繼續駐軍波黑。「金融時報」評論警告,在格魯吉亞、摩爾多瓦(Moldova)和烏克蘭,俄羅斯支持的分裂運動都取得成效,令這些國家政局持續動盪,西方社會要及早回應,避免波黑成為下一個受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