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起行山,我 12 月要去花蓮登山,還需要請導遊。她說不喜歡爬山,覺得太辛苦,為甚麼要自己付錢然後受苦。
我說是呀,爬山其實很累,但這也是最大的樂趣之一。正正是因為有難度,克服之後很有成功感。
烈日當空,第一日行得上氣不接下氣時,會不斷問自己為甚麼要來,還有點後悔。但慢慢看到漂亮壯觀的風景,在浩瀚大自然之中,就覺得值得了。下一次還要再來,於是無限輪迴。
所謂身體在地獄,眼睛在天堂,就是如此。
現在人在台灣,有很多不同的登山路徑,很多人問我有沒有去登百岳,我暫時只去過合歡山、抹茶山和陽明山。很常去合歡山,因為主峰和東峰易行,很方便,幾小時就可以登頂看到夕陽和雲海。只是風實在非常大,每次去都被吹得亂七八糟。其他百岳其實有點難度,幾天行程要自己背行李食材,我覺得我要先鍛鍊一下,預備好才能出發。而且山屋也不好預訂。
大家都很好奇,我不是常去尼泊爾行山嗎,還帶團,帶香港朋友去體驗,為甚麼在台灣登山會擔心體力。打破迷思,在尼泊爾行山真的不難,有雪巴人揹夫和嚮導,全程幫忙背行李和打點一切,實在是幸福。登山客只需要背自己的相機,貼身財物,水和一點零食。輕裝就可以上路。
尼泊爾的旅遊和登山業是國民主要經濟來源,極度依賴遊客在當地消費。山上的村民也順便經營民宿,接待上山的人。我十年前第一次去尼泊爾行山時也很擔心,到底自己能不能走完 Poon Hill 四天的行程。去過的朋友安慰我說不用擔心,就算我昏倒,也隨時會有一間 Tea house 和民宿在附近,我可以昏倒在裡面。
到埗出發,果不然滿山都是山屋,卻也不會太突兀,因為這些都是原本村民的房子,還有養羊和動物;旁邊再加蓋一間給旅客。這也是我最喜歡尼泊爾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走入當地人的生活,試試做個山上的人。
山上的食物也算好吃有營養,因為有很多山屋餐廳,到埗休息時再點餐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台灣那樣,得自己帶爐,食物和廚具煮食。有時還得背帳篷。
因為擔心村民不會安排,遊客不夠營養,尼泊爾政府有製定一些餐單,如每餐都必須有澱粉,薯仔炒飯薄餅或意粉,確保登山客能吃飽。所以你以為登山會瘦嗎,每天吃這麼多澱粉還有 momo 餃子,下山時沒有變重就已經很好了。
至於熱水澡,就不一定有了,靠的是太陽能,前面的人將熱水用完了,後面的人就要洗冷水。這就不能太要求了。還好尼泊爾算乾燥,用「阿婆式」抹身法還勉強可以。洗頭的話就不要想了。
隨處都是山屋,到哪走得累了都可坐下來休息,喝杯熱蜂蜜薑茶,香料奶茶或汽水,山上也有乾淨的洗手間。完全沒甚麼壓力,各人按自己的進度而行就好了。
唯一需要克服的是高山症,慢慢適應,每天一點一點提升海拔,過幾天就會習慣了。可幸我從來都沒有試過高反。最深刻的是 EBC 珠峰大本營,早上一下飛機便開始爬升,上升海拔很快,第二天已經到三千多。最後我走了 14 天,回程就可以慢慢走了,還遇上一個英國生物學博士,跟他和團隊一起研究高山上的小動物。
最後一次去爬的山是 Mardi Himal,2019 年 5 月,那時世界還未變樣,心情還很愉快。那是看 Annapurna 南峰和魚尾峰的一條新路線,沒甚麼人,不似已經很熱門的 base camp 路線,人滿為患。
每天都有雪山陪伴,所以辛苦,也不覺得辛苦。對我來說,登山也是一種禪修,第一天累得動不了,但一天一天會慢慢變好,走得更快。原來身體會知道你的需要,給你足夠的肌肉完成挑戰。每天走多一點路,只跟自己比較,今日的我,到底有沒有比昨日的我更進步。
到了山頂,豁然開朗,所有疲累一掃而空。行行重行行,為的就是這片風景。每年都花一點時間,全然投入大自然,跟自己好好對話,也是有益身心。
世事變幻,山那麼高,海那麼深,總能容下所有的悲傷。
明白了這些,回頭再看,原來這一路總算走來了,並不那麼難。
面對其他的事情,上坡的路仍艱辛,只能期盼和相信,等待到達山頂的那一天,回望時的輕省心情;那是我們手牽手一起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