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的韓國電影圈,冒起的女性從業員

A+A-
電影「我死去的那天」由樸智媛(左二)執導,金惠秀(右一)、李姃垠(左一)和盧正義主演,加上編劇在內,組成韓片罕見的全女班陣容。 圖片來源:IMDB/Warner Bros. Korea

過去 10 年,韓國電影不只在國際更受注目,贏得全球觀眾和影評人喜愛,最近香港也有關注其崛起的電影節。這個一直近乎「全男班」的世界,愈來愈多女性參與製作、主演及執導,當中不乏賣座作品。日本「朝日新聞」網媒 GLOBE+ 就此探討,當地影壇「重男輕女」式微的原因,而這又如何令韓片更加出色。

去年上映的「我死去的那天」(내가 죽던 날),連同金惠秀在內的 3 位主演均為女性,而美術、服裝、化妝等幕後人員,半數也由女性擔任。導演樸智媛直言:「這並不普通,10 年前根本無法想像。」因為她在 2007 年入讀電影學院,並以場記身份參與拍攝工作時,8 成工作人員都是男人。

樸智媛(中)坦言,最初只是想拍自己喜歡而有趣的故事,沒刻意要寫女性敍事。主角之一的金惠秀亦表示,希望觀眾會把角色當作一個人,而非著重於性別。 圖片來源:Warner Bros. Pictures

從 2010 年的「大叔」開始,幾乎每部韓片的導演和主角都是男性。就連樸智媛初次執導時,她也被身邊人勸說:「拍男人的故事比較有利。片場所有人都相信,觀眾也喜歡以男性為主的作品。」但居韓的日本電影記者成川彩指出,2016 年 5 月發生的一宗殺女案,成為業內風氣改變的契機。

當時一名 20 多歲女性在男女共用洗手間,被一名隨機殺人犯害命,並聲稱犯案是因「(社會上)女人都看不起自己」,故被報道為「厭女而成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抗議仇女的活動由首爾蔓延至光州、大邱等地,電影在內的藝術界亦在 Twitter 發起揭發性暴力的話題標籤(hashtag)。

而從數年前起,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培訓預防性暴力及性騷擾的講師。而據成川所指,一部作品能否獲得 KOFIC 的資助,考慮範圍包括開拍前有否舉辦預防性騷擾講座,以及導演、監製及編劇等崗位上的女性參與比例。日本立教大學亞洲電影系教授李香鎮指出:

無可否認,大規模的作品仍以男性為主。但與 #Metoo 運動結合來看,確實多了女性參與拍攝,作品的世界觀開始滲透女性意識。

KOFIC 的統計顯示,全年最賣座的 50 部韓片,女性執導的比例從 2009 至 2018 年的 6.2%,增至前年的 12%,甚至去年的 18%。而在 2020 這年,連同「我死去的那天」,共有 4 套作品是全女性主演,而由男導演拍攝的「菜英文沒在怕」(삼진그룹 영어토익반),票房更是年度第九。

「菜英文沒在怕」同樣以 3 名女性為主角,去年在韓國上畫後大收旺場;圖為電影海報。

李姃垠在「上流寄生族」飾演管家表現亮眼,在「我死去的那天」更成為主角之一,直言以女性為中心的作品,令作為演員的自己興奮得「想飛起來」。她承認曾因「女人就要演賢妻良母」的氛圍而苦惱,但最近「多了(作品)傾向以女編劇、女導演為中心,立體描述女性各種觀點和姿態」。

曾為「綁架門口狗」、「殺人回憶」等經典韓片擔任監製的車勝宰,亦留意到女性電影人增多的現象。他認為:「經歷過南北分裂及軍事獨裁的那代電影人,一直通過對抗權力及不公來表現自我。對於當今沒有經歷民主化的年輕世代,人權及女性生存方式等問題,就成為他們發聲的議題。」

作為女導演之一,樸智媛則認為這反映了時代的自然變遷。「整個業界終於接受得到,想看新事物的觀眾,以及想要創作的年青世代那份慾望。」她認為,對於這群 20 來歲、習慣用手機製作網絡短片的工作人員,拍電影像是「貼身而真實的夢」,而那股勇於發聲的氣氛也是 10 年前難以想像。「我想在今後 10 年的變化、以及在更多的自由下,將會產生不同類型的作品。」

==============

「新浪潮.新海岸:釜山國際電影節」,將放映一系列共二十部韓國及香港電影,包括不同時代的新作品和經典之作,並邀來海外及本地嘉賓進行映後談、座談會及大師班,展示長久以來兩地在電影業以至文化的相互影響。

座談會詳情:https://pse.is/3uqe33

節目內容:https://pse.is/3z89qr

票務:https://pse.is/3ws4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