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香港人學國語難不難?

A+A-
圖片來源:I-Hwa Che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說來慚愧,搬來台灣這麼久了,我的國語還是沒辦法說得很標準。

以往來台灣旅遊時,每當我開口跟計程車司機、餐廳老闆說話時,他們 100% 都會發現我是香港人,原因是「聽妳的口音很重」。住 3 年以後,自以為國語說多了應該能裝一下台妹,結果還是偶爾會被台灣人問我是從哪裡來的。

對香港人來說,因為國語語系與廣東話相近,因此不算難學。但要學習到聽不出口音,還真的有點難。

不少台灣的朋友也好奇,普遍香港人的國語好不好呢?這得看他們是甚麼年代出生的。

香港從 1997 年回歸後,便在中小學加入了普通話課程。剛好在這年代出生的我,也因此對國語有基本認識。不過,由於那時除了在上課外,我們需要說普通話的場合少之又少,所以大家都是會聽不太會講,而老一輩很多更是不會聽也不會講。到了近十年,隨著大陸文化的入侵,某些人的普通話已經幾乎說得比廣東話還要流暢了。

我們這年代的人,後來會認真學國語,都是因為對台灣文化感興趣。台灣人的國語聽起來很清脆、舒服,捲舌的音沒那麼重,因此大家都很樂意學習。一開始,我國語真的很差,差得大學教授如此評價我的口語成績:「我還是第一次看見像你這樣,把音都唸錯了但又如此流暢的學生。」拜口條不差所賜,我在口試的表達上幾乎都能拿到不錯的成績,但在發音標準上總是被狠狠扣分,差點就拿不了學分。

後來我發現,普遍香港人學國語時的難處,同時也是我最大的弱點,就是「捲舌音」。

說廣東話與說國語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捲舌音」。所以每當香港人學習國語時,都會有意識地捲起舌頭唸每個音,非常搞笑。而我自己每當唸到「ㄓㄔㄕ」(zh、ch、sh)的音,也總會唸成「ㄗㄘㄙ」(z、c、s),或是倒過來,變成該捲的不捲、不該捲的卻捲好捲滿。(像是有一次想嗆台灣的朋友「去死」,結果變成了「去屎」……)

另一個困難之處,就是「一」和「不」的變調。要學習把字唸好,背個十次八次那還好解決,但「一」和「不」與其他詞語組起來卻是千變萬化,讓我常常說到嘴邊卻還是想不起是哪個聲調,真的快要了我的命。

本來這些問題都能透過多跟台灣人溝通來解決,但因為疫情關係在家工作,而且我朋友又很少,每天能說國語的機會,就只有跟早餐店老闆娘打招呼的那半分鐘。為了讓自己的國語進步,最近我每天畫稿時都會聽著台灣配音的動畫,晚上睡覺前就挑幾則新聞來唸,不唸到字正腔圓的程度也不讓自己休息。

平心而論,看回數年前自己拍的遊台影片,我現在的國語已經進步很多了。但說國語的我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先在腦海中想好讀音再唸」,因此讀音會較準確,但反應會比較遲緩,比較不像是「在做我自己」,因此只適合在唱歌、拍影片或是為自己製作的動畫配音時用。第二種則是「日常溝通模式」,把國語當成自己的母語一樣,聽見對方說甚麼就馬上回應,雖然反應較快,但因為缺少了「想好讀音」這程序,發音出錯的機率也因此增加。

坦白說,每一次發現自己唸錯音的時候,其實都蠻挫敗的。因為自己本來是一個講話很流利的人,換成國語後卻會結結巴巴,不能完全的做自己。要把國語練到像母語一樣流暢標準,看來路還是很長啊。

但我會加油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移居到台灣生活逾3年的90後女生,筆名茶里,著有繪本《我住在台灣了!》、《一個人住在台灣!》。 從初搬來時的糊塗迷惘、不知所措,到現在能住台灣養活自己,一路就這樣跌跌撞撞找出自己生存的方式。希望能透過這專欄,向大家分享住在台灣的日常生活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