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匪夷所思的台灣自助餐店

A+A-

搬來台灣後,我變得很喜歡吃自助餐。

因為物價差異,剛搬來時我都覺得台灣的下午茶自助餐很便宜。像是漢來海港、饗食天堂等大品牌的餐廳,不用兩百塊港幣就能吃到一整桌精美的飯菜,以同等價位來說,品質還比香港的好,讓我成為了下午茶自助餐的常客。除了純自助餐外,台灣的餐廳很多都附有自助吧,像是牛排店會附有燉飯、沙律、濃湯吃到飽;火鍋店會附有白飯、冰淇淋吃到飽等等,大大滿足了貪吃又有晚餐選擇困難症的我。

在香港人眼中,「自助餐」就是這種擺滿各種精美海鮮、刺身、甜點的酒店 Buffet。但原來在台灣,自助餐指的是另一種餐廳。

最近,香港掀起了一股「兩餸飯」的熱潮,意思是顧客可以自選兩項主菜配白飯的一種便當。說是熱潮有點奇怪,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於香港多年,是非常普遍的一種便當。但由於近年受疫情衝擊,打工仔收入大受影響,兩餸飯頓時上了神枱,成為了糧尾恩物。畢竟香港物價高,平常吃個晚餐也要 5、60 港元,吃兩餸飯只要 20 多 30 港元就能解決,也難怪如此受歡迎。除了兩餸飯店開得滿街都是之外,現在甚至有不少關於兩餸飯的報道及群組,大家每天都互相分享哪裡有好吃便宜的兩餸飯店,非常熱鬧。

而台灣的「自助餐」,其實就是與「兩餸飯」差不多的便當店。

以我的觀察,一般小型自助餐店通常都會有 10 多款菜式選擇,但大一點的店家菜式居然多達 3、40 款,豬牛雞魚煎炸燜炒樣樣有,讓人真的有種在吃「自助餐」(Buffet)的錯覺。因為它們都便宜又大份,不用 100 台幣(約 28 港幣)就能吃飽,所以當我工作繁忙懶得煮飯時,也喜歡到自助餐店解決一日兩餐。

稍微有點不同的是,香港的兩餸飯店是由店員幫忙夾菜的,菜式收費亦大多固定;台灣的自助餐店則通常由自己負責夾菜,然後店員用磅秤或以目測的方法計算價錢。我家樓下的幾家自助餐店,都是自己夾菜然後由店員目測的,這正是我覺得台灣自助餐店神奇的地方。

因為即使我夾同樣的菜式,每天的價錢居然也會不一樣。

據聞台灣自助餐店的計價方式,是除了看菜式、份量外,還要看店員的心情。如果店員覺得你的菜盛得太滿,或是他當天心情爛的話,就會自動替你加價。當然這都只是都市傳說,本來我也一笑置之,但當我吃了三四天相同的菜式,每天的收費居然也可以有最多 15 塊台幣的誤差時,我就不得不懷疑這傳說或許是真的了。

我曾經把這件事畫成圖文 PO 在粉絲團上,馬上吸引了一班熱心的台灣讀者來教導我「自助餐店攻略法」。他們說有些人會把肉類食物藏在菜下,騙過店員的眼睛,但因為大家都覺得太沒品所以不建議這麼做;也可以先詢問店員今天的菜價,讓自己有個底再去夾菜會比較安全。但說到成功率最高的,莫過於 ——「叫店員姐姐」了。

在自助餐店工作的店員,大多數都是有一定年紀的姨姨。而任何女生在成年以後,只要被稱呼為「妹妹」、「姐姐」而不是「阿姨」的話,都會心花怒放。台灣網友教導,到自助餐店準備結帳時,記得要大喊一聲:「謝謝姐姐!」那她就有非常大的機率會收你便宜一點,少則 5 塊錢、多則 20 塊錢,屢試不爽。

一開始因為臉皮薄,所以不太敢在結帳時喊人家姐姐。但因為覺得「喊姐姐就能有折扣」這傳說真的太有趣了,在某天買飯時忍不住嘗試一下,只見平常表情嚴肅的店員姨姨嘴角動了一下,然後那天的便當還真的比平常還要便宜 10 塊錢。

實驗成功後,我開始多去了這家自助餐店。可能是因為變熟了,店員還會開始跟我打招呼聊天,甚至會稱讚我很瘦要多吃點之類的,害我不知不覺又多夾了一些菜回家,從吃 3 款菜式變成吃 4 款,體重每天都直線上升。

咦?等等,我是不是被店員反將一軍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移居到台灣生活逾3年的90後女生,筆名茶里,著有繪本《我住在台灣了!》、《一個人住在台灣!》。 從初搬來時的糊塗迷惘、不知所措,到現在能住台灣養活自己,一路就這樣跌跌撞撞找出自己生存的方式。希望能透過這專欄,向大家分享住在台灣的日常生活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