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鑽油台:海洋絕佳生態環境?

A+A-
成為人工礁石的廢棄鑽油台。 圖片來源:Twitter / Blue Latitudes Foundation

當海上石油及天然氣平台使用壽命結束時,海底就開始形成生態系統。全球有超過 12,000 個海上石油及天然氣鑽油台,而當平台海底的化石燃料庫已耗盡、生產的燃料太少無法為營運商帶來利潤,最終就會倒閉。鑽油台停產後,應如何處理如此巨大的設施?若將平台從水中去除,不僅耗資巨大,且需要極大勞動力,但放任讓其生鏽及失修,又會為海洋環境帶來風險。專家於是想到以其作為巨型人工礁石,為海洋生物建造更理想的生境。

美國將鑽油平台改造成礁脈的做法, 可以追溯到近 40 年前。1984 年,美國國會簽署了「國家漁業促進法」(NFEA),確認人工礁脈的好處,並鼓勵各州制定計劃,將廢棄的鑽油平台改造成礁脈。現在,墨西哥灣 5 個沿海州份都有將鑽油平台改成礁脈的計劃,並將 500 多個石油及天然氣平台改造成人工礁脈,主要做法是移除設施上半部份。

對於石油及天然氣公司來說,將平台改造成礁脈的提議頗具吸引力,做法比完全拆除便宜得多,估計每年可為行業節省數百萬美元。環保人士亦表示,這會是雙贏局面,因為企業可將一半原本預留作鑽油台退役的資金用於計劃,以維護平台、進行海洋保護及教育。

海洋科學家 Emily Hazelwood 及 Amber Sparks 的使命,是將這種做法應用到世界各地。他們於 2014 年成立了總部位於加州的組織 Blue Latitudes,進行推廣及教育,並說服石油公司及政府將退役鑽油台化成永久礁脈。他們的計劃已遍及泰國到西非,成功防止十多個大型海洋生態系統遭徹底破壞。

過去 20 年,海洋生物學家 Milton Love 亦在加州石油及天然氣平台周圍研究魚類種群,他指海上鑽油平台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魚類棲息地之一。設施有效為海洋動物提供食物、躲避捕食者的庇護所及安全的繁殖地。Love 形容,對於某些物種來說,鑽油平台甚至是比天然礁脈更好的生境,高達 150 米的水下塔架是魚類完美的產卵場及魚苗孵化地。其中一個受益者是石斑魚,牠們原本受美國西海岸的過度捕撈所害,種群數目大幅銳減。

不過,這些魚卻大量出現於鑽油台周圍,更成功挽救極度瀕危的石班魚稀棘平鮋(Bocaccio rockfish)。Love 說:「我們在鑽油台中發現密度非常高的幼年稀棘平鮋,在 6 個鑽油台中大概有 40 萬條。我們在天然礁石中並沒有看到這種情況。」他更補充指,在鑽油台上發現的稀棘平鮋數量,足以將太平洋海岸的成魚數量提高 3%。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CSU)海洋生物學家 Chris Lowe 更指,目前已有明確證據表明,魚類確實會被吸引到鑽油台。在一項研究中,Lowe 將感應器安裝在 3 個鑽油台的魚身上,然後將牠們移送到距離最遠 18 公里外的天然礁石生活,並監察牠們兩年來的活動,結果有 4 分 1 的魚立即回到原來的鑽油台,而其他魚則在非繁殖季節遷回。

Lowe 解釋,鑽油台充當高聳的礁脈,讓魚類能在成年時亦無需離開棲息地。通常生活在淺礁中的魚,會在完全成長後離開棲息地,冒險到更開放的水域。而在鑽油台中的魚,只需要沿著平台向下移動,不必遠離牠們原有的避難所,這正是為何廢棄鑽油台可以成為海洋生物的理想生境。